凤阳县人民政府:
县十七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县政府《关于凤阳县气象服务“三农”工作情况的报告》。经整理形成审议意见,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研究办理,并将办理情况书面一式5份于2025年8月30日前报县人大常委会,并将电子档材料发到邮箱:ahfyrdmsk@163.com。
附件:1、1.县人大常委会审议关于凤阳县气象服务“三农”情况报告意见;
2.关于凤阳县气象服务“三农”工作调研报告。
附件1
县人大常委会审议关于凤阳县气象服务“三农”情况报告意见
县人民政府:
2025年6月30日,县十七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县政府关于凤阳县气象服务“三农”工作情况的报告。常委会审议认为,近年来,县政府高度重视气象服务“三农”工作,多措并举在气象站网建设、为农服务、人工影响天气等多领域协同发力,取得显著成效。荣获“全年省气象部门观测与网络业务优秀集体”“安徽省粮食生产先进集体”等荣誉,“气象早餐”模式成为省级文明创建优秀品牌,人工影响天气标准化建设获省级认可,多项科研成果获省级奖项,全面推动了凤阳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
但同时还存在观测体系存在薄弱环节;为农服务精准度待提高;人工影响天气局限性明显;部门协同深度不足等问题,这些问题需要县人民政府和相关部门在今后工作中作着力加以解决。为此,提出如下审议意见:
(一)完善农业气象观测网络体系。加快智慧农业气象观测站建设,系统采集日照时长、总辐射量、光合有效辐射、红外温度等农业生产核心数据,同时依托高清视频监控设备,实时掌握农作物苗情长势与生长发育进程。以观测数据为支撑,开展精准化、直通式农业气象灾害防御服务,切实提升农业气象服务效能。
(二)强化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聚焦强降雨、强对流等易引发农田渍涝、作物倒伏等灾害的极端天气,构建实时动态监测网络,完善气象预报预警工作流程,细化“叫应”服务标准,充分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为农业生产保驾护航。
(三)提升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水平。持续深化与空域管理部门的沟通协作,确保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空域申请、审批流程顺畅。积极推进超长期国债人工影响天气水资源保障项目建设,全面升级改造人工影响天气基础设施,增强应对干旱、冰雹等气象灾害的作业能力。
(四)优化联动机制加强应急响应。梳理整合气象、农业、水利、应急等部门数据资源,实现数据实时互通互享。针对暴雨、干旱等重大气象灾害,制定多部门联合应急响应预案,明确各部门在灾害预警发布、物资调配、抢在救灾等环节的职责分工,进一步强化联动响应机制,提升各部门工作工作效率。
附件2
关于凤阳县气象服务“三农”工作调研报告
县人大常委会调研组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
按照县人大常委会2025年度工作安排,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胡夕宝带领调研组,先后到总铺镇键民蓝莓园智慧农业气象站、凤阳县气象局,就我县气象服务“三农”工作开展了专题调研。通过现场查看智慧农业气象站点、凤阳国家基本气象站、观摩了人工增雨作业装备和召开座谈会等形式,详细了解了我县气象服务“三农”工作基本情况。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总体情况
(一)气象站网与观测体系建设情况
凤阳国家基本气象观测站始建于1956年8月,构建起包含凤阳国家农业气象一级观测站、凤阳天气雷达站(X波段)、凤阳辐射观测三级站的核心站点体系。全县配备高标准农田气象观测站1套、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2套、智慧农业气象观测站4套,以及40套多要素乡镇自动站,实时采集墒情、气温等农情数据。2025年,在建一套物候观测仪与一套土壤水分观测仪,凤阳国家农业气象观测一级站采用冬小麦和大豆轮作人工观测模式,开展产量结构分析等工作,同步进行国家级物候观测,气象综合观测和资料传输业务质量长期位居全省前列,屡获省级表彰。同时,在气象站网建设、为农服务、人工影响天气等多领域协同发力,取得显著成效。荣获“年全省气象部门观测与网络业务优秀集体”“安徽省粮食生产先进集体”等荣誉,“气象早餐”模式成为省级文明创建优秀品牌,人工影响天气标准化建设获省级认可,多项科研成果获省级奖项,全面推动了凤阳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
(二)气象服务“三农”工作情况
坚持打造标准化直通服务品牌,多举措深耕气象服务“三农”领域,创新“气象早餐”模式,依托多元渠道每日定时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送精细服务,成功获评全国标准化气象为农服务县,大幅提升服务覆盖面与实效性。截止目前,手机短信直接用户3899个,“中国凤阳”官方微博粉丝7.7万个,“凤阳天气”头条用户5134个;推进气候品质认证评估,基于气象观测数据完成凤阳蓝莓气候品质认证并评定为“优”,推动凤阳花生气候品质评价地方标准立项,构建科学评估模型;强化部门协同联动机制,与相关涉农部门及安徽科技学院紧密合作,成立专家联盟,实现资源共建共享,通过搭建会商与联席会议制度,常态化开展联合工作,凝聚气象服务“三农”强大合力;深化特色农业气象服务,牵头推进滁州“一县一品”项目,市县联动构建特色作物气象服务体系,产出丰硕科技成果,形成气象为农服务成果图表112套、科技论文8篇,荣获市级地方标准3项、“安徽省气候好产品”4项、安徽省气象科学技术成果三等奖。
(三)人工影响气象工作情况
坚持统筹推进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夯实标准化建设根基,聚焦制度完善、设施升级等四大核心领域,通过系统性改造与规范化管理,全面推进作业点标准化建设,经省级专家组严格核查,凤阳县作业点安全等级跃居全省前列,成功获评安徽省首批人工影响天气标准化县;发挥防灾减灾实效,紧扣防汛抗旱及农业生产关键节点,依托精准天气监测,近三年累计开展作业32批次,2025年已实施9批次,有效缓解旱情、增加土壤墒情,为农业生产与水资源保障提供支撑;筑牢安全管理防线,建立健全全链条安全管理体系,每年汛前科学规划工作,有序推进人员培训、设备检修、隐患排查,强化人影一体化平台运维与作业点巡检,实现作业全程智能监控,保障作业安全高效运行,全方位提升人工影响天气工作水平 。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观测体系存在薄弱环节。尽管站点数量较多,但部分站点分布不均,特别是高标准农田气象监测点建设方面存在不足,气象监测能力有待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有待提升;在建的物候观测仪和土壤水分观测仪尚未建成使用,在数据采集的完整性和及时性上仍存在一定滞后,对极端天气事件的监测预警能力还需进一步加强。
(二)为农服务精准度待提高。虽然建立了多种服务渠道,但在针对不同农业经营主体的个性化需求方面,服务内容和方式的差异化不足;“一县一品”特色农业气象服务的技术成果转化应用率不高,部分图表、标准在实际农业生产中的推广难度较大。
(三)人工影响天气局限性明显。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受天气条件制约较大,在极端复杂天气下,作业成功率和效果难以保证;作业设备和技术相对固定,缺乏创新,面对新型气象需求时,作业手段和能力存在短板。
(四)部门协同深度不足。尽管建立了多部门合作机制,但在实际工作中,信息共享的及时性和完整性存在问题,跨部门数据融合度不高、流程繁琐,难以快速响应突发气象灾害。
三、工作意见和建议
(一)完善农业气象观测网络体系。加快智慧农业气象观测站建设,系统采集日照时长、总辐射量、光合有效辐射、红外温度等农业生产核心数据,同时依托高清视频监控设备,实时掌握农作物苗情长势与生长发育进程。以观测数据为支撑,开展精准化、直通式农业气象灾害防御服务,切实提升农业气象服务效能。
(二)强化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聚焦强降雨、强对流等易引发农田渍涝、作物倒伏等灾害的极端天气,构建实时动态监测网络,完善气象预报预警工作流程,细化“叫应”服务标准,充分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为农业生产保驾护航。
(三)提升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水平。持续深化与空域管理部门的沟通协作,确保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空域申请、审批流程顺畅。积极推进超长期国债人工影响天气水资源保障项目建设,全面升级改造人工影响天气基础设施,增强应对干旱、冰雹等气象灾害的作业能力。
(四)优化联动机制加强应急响应。梳理整合气象、农业、水利、应急等部门数据资源,实现数据实时互通互享。针对暴雨、干旱等重大气象灾害,制定多部门联合应急响应预案,明确各部门在灾害预警发布、物资调配、抢在救灾等环节的职责分工,进一步强化联动响应机制,提升各部门工作工作效率。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