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阳县人民政府:
县十七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县政府《关于全县城乡公交一体化发展情况的报告》。经整理形成审议意见,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研究办理,并将办理情况书面一式5份于2025年8月30日前报县人大常委会,并将电子档材料发到邮箱:ahfyrdmsk@163.com。
附件:1、1.县人大常委会审议关于城乡公交一体化工程工作开展情况报告的意见;
2.关于城乡公交一体化工程工作开展情况调研报告。
附件1
县人大常委会审议关于城乡公交一体化
工程工作开展情况报告的意见
县人民政府:
2025年6月30日,县十七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县政府《关于全县城乡公交一体化发展情况的报告》。经过审议,常委会组成人员同意报告所反映的情况,并提出如下意见:
县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审议认为,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城乡公交一体化发展工作,在优化公共交通资源配置和基础设施建设、多样化服务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工作,切实提升了我县城乡公共交通保障能力。
县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审议时还指出,2025年全县城乡公交一体化工作取得一定成绩,但是还存在诸多问题和挑战。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信息化建设有待于提高;(二)公交设施短板仍然存在;(三)公交营运管理不太科学。
县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针对调研中发现的问题,要求县政府及其相关部门今后需加强以下四个方面工作:
一是进一步提升城乡公交智能化服务水平。要建立城乡公交数字化工作平台,充分利用大数据信息,精准优化调整公交线路、班次和站点设置;要整合、建立统一的公交智能调度监控运营系统,实现客流统计数据分析、安全运行服务监管、实时发布公交信息等功能;要开发推广公交出行APP,方便群众利用手机查询公交线路、班次、时间等;要在城乡主干道路加快建设城乡适老化智能电子公交站牌,为群众提供实时、便捷、人性化“一站式”综合信息服务。
二是进一步推进城乡公交设施建设。要统筹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建设,逐步形成“部门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合力解决城乡公交建设中的土地划拨、拆迁安置、资金调配、维稳等诸多问题。要加快补齐城乡公交一体化基础设施短板,持续推进城市公交首末站和城乡公交综合运输服务站建设。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适时推进老旧天然气车更新,解决安全隐患。要充分发挥公共交通充电桩作用,面向社会开放充电服务,提升便民利民服务能力。
三是进一步创新城乡公交营运模式。要创新运营机制,积极探索灵活发班、节假日加班、通勤通学、预约响应等多元化运行模式,满足群众多样化出行需求,提升公交吸引力。要持续优化城乡公交线网规划,结合“十五五”交通规划修订,逐步完善我县公共交通三级网络规划,实现城乡公交“县域大循环,区域小循环、镇村微循环”格局。
四是进一步加强城乡公交安全管理。要加强城乡公共交通安全监管,建立健全城乡公交通行条件联合审核机制,形成公安、交通、应急管理等部门共同参与的安全监管制度。要建立健全公交车辆管理机制,加强对司乘人员安全教育,对驾驶员要全面开展安全文明驾驶培训,提高为民服务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要加大对违法超载、超速、酒驾等行为的打击力度,确保公交车辆安全运营和乘客出行的安全。
附件2
关于城乡公交一体化工程工作开展情况
调研报告
县人大常委会调研组
主任,各位副主任、委员:
根据县人大常委会工作安排,5月16日,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史学军带领县人大常委会调研组,对我县城乡公交一体化工程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专项调研。调研组实地查看了板桥、府城综合运输服务站工程项目,并召开座谈会,听取了县政府及县交通运输局、县财政局、县发改委等重点职能部门和相关乡镇关于城乡公交一体化工程的相关工作情况汇报,并在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和建议基础上,现将有关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城乡公交一体化发展工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严格按照“城乡一体化、服务均等化、调度智能化”发展思路,在优化公共交通资源配置和基础设施建设、多样化服务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工作,为打造高效快捷、服务优质、群众满意的出行条件奠定了基础,切实提升了我县城乡公共交通保障能力。2024年4月份,我县被省交通运输厅命名为“安徽省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县”,省级奖励发展资金800万元。
一是完善运营体系,增强公交运力。截止目前,我县已开通城市公交线路17条,线路总长度253.3公里,年运营里程约738.5万公里,年发送乘客769.6万人次。在线营运公交车辆116辆,新建公交场站3处、配备充电桩27个,设立公交站点447个,公交候车亭212个。开通城乡公交线路27条,在线运行公交车124台,线路里程725.1公里,充电桩89个,设停靠站牌420个,建制村通车率达100%。全县形成以客运西站、东华路公交首末站为基点,围绕5镇4园区及新老城区、重要商圈、住宅区、学校、医院循环运行的城市公交线网,以府城东站、武店综合运输服务站为枢纽,通达建制镇、建制村、旅游景点、生态园的城乡公交线网。城市、城乡公交线网衔接,为群众换乘提供了便利。
二是健全工作机制,落实政策保障。为切实优化城乡公交一体化发展环境,县政府建立由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多元筹资的推进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发展的长效工作机制,建立健全财政投入保障制度,积极纳入政府目标考核,并相继出台《凤阳县财政补贴城市公交暂行办法》《凤阳县推进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发展实施意见》《凤阳县推进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发展实施方案》等,将城乡公交设施、城乡物流及邮政快递等方面建设项目、资金安排、进度安排予以明确,保障了城乡公交一体化工程持续推进。
三是优化线网布局,提高运营质量。不断探索城乡公交运营新模式,县交通部门根据城乡居民的出行需求、分布特点及农村物流,组织实施城乡公交一体化工程,实时对城乡公交线网布局进行了优化调整,开辟冷僻班线,延伸覆盖建制镇、建制村。开通园区企业公交专线,开通韭山洞、狼巷迷谷、小岗村等特色旅游线路,促进了交旅融合协同发展。同时,开通城际公交凤阳至蚌埠高铁南站及蚌医一附院医疗直达线路,方便了群众出行和就医。全面建设绿色公交,全县新能源车辆保有量达216辆,新能源公交车占比达到88%。2024年又对35台动力电池到期给予及时更换,妥善解决新能源公交车辆动力电池超过质保期问题。
四是坚持以民为本,提升服务水平。在公交线路规划和站点选址上,首先听取沿途乡镇、关联村居和群众的建议,再向社会公众征求意见,然后由交通运输、公安交警、应急管理等部门和乡镇共同现场进行通行条件联合审查,确保线路走向、停靠站点成为城乡居民安全便捷出行的最大公约数;在公交信息化建设上,在全市率先完成了全国公交“一卡通”互联互通,对公交车刷卡设备更新,完成了第三代社保卡加载交通联合一卡通,新增了退役军人优待证刷卡乘车;在为民服务上,坚持公益性惠民利民,保持票价多年不变,严格执行民生票价及优惠、免费政策,开展重大法定节假日和中、高考免费乘车活动。
五是保持严管态势,确保安全运营。始终把安全作为重中之重,从法规教育、例会制度入手,通过安全叮嘱、路检路查及每周安全学习教育,不断提高驾驶员的安全意识;层层签订安全目标责任书,严格落实“一岗双责”和安全生产倒查问责制度;通过监控视频、动态监管等手段和早、晚进场车辆技术状况检查,强化安全动态管理,消除各类事故隐患;同时,积极开展“5.20公交驾驶员关爱日”、“绿色出行宣传月”、“公交出行宣传周”和“世界无车日”等宣传活动。
二、存在问题
一是信息化建设有待于提高。调度系统智能化不足,无法实时根据客流变化动态调整运行车辆。智慧服务体系尚不完善,如车辆运行位置实时查看、特殊人群免费卡年度核验线上办理等。
二是公交设施短板仍然存在。有的城市公交无首末站,导致公交车停车外溢普遍,存在安全隐患;有的城乡公交无交通运输综合服务站,综合服务功能无法实现。天然气公交车存在安全隐患,有待于更新。
三是公交营运管理不太科学。公共交通管理不够规范,如安全文明驾驶做的还不到位,乘客缺乏安全意识等。公交线路设置不够合理,部分公交班次间隔时间过长,满足不了群众“想走就走”的需求,降低了群众对公交的热情。
三、意见和建议
一是进一步提升城乡公交智能化服务水平。要建立城乡公交数字化工作平台,充分利用大数据信息,精准优化调整公交线路、班次和站点设置;要整合、建立统一的公交智能调度监控运营系统,实现客流统计数据分析、安全运行服务监管、实时发布公交信息等功能;要开发推广公交出行APP,方便群众利用手机查询公交线路、班次、时间等;要在城乡主干道路加快建设城乡适老化智能电子公交站牌,为群众提供实时、便捷、人性化“一站式”综合信息服务。
二是进一步推进城乡公交设施建设。要统筹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建设,逐步形成“部门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合力解决城乡公交建设中的土地划拨、拆迁安置、资金调配、维稳等诸多问题。要加快补齐城乡公交一体化基础设施短板,持续推进城市公交首末站和城乡公交综合运输服务站建设。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适时推进老旧天然气车更新,解决安全隐患。要充分发挥公共交通充电桩作用,面向社会开放充电服务,提升便民利民服务能力。
三是进一步创新城乡公交营运模式。要创新运营机制,积极探索灵活发班、节假日加班、通勤通学、预约响应等多元化运行模式,满足群众多样化出行需求,提升公交吸引力。要持续优化城乡公交线网规划,结合“十五五”交通规划修订,逐步完善我县公共交通三级网络规划,实现城乡公交“县域大循环,区域小循环、镇村微循环”格局。
四是进一步加强城乡公交安全管理。要加强城乡公共交通安全监管,建立健全城乡公交通行条件联合审核机制,形成公安、交通、应急管理等部门共同参与的安全监管制度。要建立健全公交车辆管理机制,加强对司乘人员安全意识教育,对驾驶员要全面开展文明驾驶培训,提高为民服务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要加大对违法超载、超速、酒驾等行为的打击力度,确保公交车辆安全运营和乘客出行的安全。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