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人常〔2024〕47号
印发《县人大常委会审议凤阳县节水型社会建设情况报告的意见》的通知
县人民政府:
2024年10月22日,县十七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县政府关于凤阳县节水型社会建设情况的报告。经整理形成审议意见,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研究办理,并将办理情况书面一式10份于2024年12月20日前报县人大常委会。
附件:1.县人大常委会审议凤阳县节水型社会建设情况报告的意见;
2.关于凤阳县节水型社会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2024年10月22日
抄报:市人大常委会,县委。
抄送:县政协,县监委、县法院,县检察院,县水务局,县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
附件1
县人大常委会审议凤阳县节水型社会建设情况报告的意见
县人民政府:
2024年10月22日,县十七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县政府关于凤阳县节水型社会建设情况的报告。常委会审议认为,近年来,县政府及相关部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和关于治水重要论述精神,全面实施国家节水行动,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将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多措并举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2023年,全县用水总量为2.839亿立方米,小于年度控制目标值。凤阳县获评水利部第六批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安徽省第二批水资源管理规范化体系建设达标县,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工作被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评为年度淮河流域典型案例并予以推广。
但同时还存在节水管理手段单一、部门联动不强;部分老旧水利工程节水更新改造推进慢;水资源高效利用有待提高;节约用水宣传教育和社会监督力度有待加强等问题,这些问题需要县人民政府和相关部门在今后工作中作着力加以解决。为此,提出如下审议意见:
一、加强宣传教育。全面宣传节约用水对人类生存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通过科普讲座、中小学课堂、传播媒体等途径开展大力宣传,使广大青少年和社会公众充分认识我县水资源所面临的压力,了解水资源保护、利用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政策和法律法规及科学节水常识,不断增强全社会的水危机感、水忧患意识和节水意识。
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加强供水管网改造。对老旧供水管网进行全面排查和更新改造,减少管网漏损。二是推广节水器具。鼓励居民和企业更换节水型器具,如节水马桶、水龙头等。
三、强化水资源管理。一是建立严格的用水定额制度。根据不同行业和用途,制定合理的用水定额标准,并加强监管,对超定额用水进行加价收费等处罚措施;二是优化水资源配置。统筹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利用,提高水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
四、推动产业节水。农业节水方面,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取代传统的大水漫灌方式,以减少农业用水量。工业节水方面,鼓励企业进行节水技术改造,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对耗水大的企业进行重点监管,促使其达到行业节水标准。
五、建立激励考核机制,推动部门联动。一是实施财政补贴政策,对节水效果显著的企业、社区或个人给予财政补贴,激励其继续保持节水行为。二是给予荣誉奖励,设立节水奖项,对在节水型社会建设中有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提升其社会荣誉感。三是压实部门责任,在全县范围内强化督责问责,形成齐抓共管、密切配合的工作合力。
附件2
关于凤阳县节水型社会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县人大常委会调研组
主任,各位副主任、委员:
根据县人大常委会2024年工作安排,8月21日,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胡夕宝带领调研组,到小岗盼盼集团、光大发电、益民供水公司,就我县节水型社会建设情况开展了专题调研。通过实地查看和召开座谈会等形式,详细了解了我县节水型社会建设基本情况。现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县政府及相关部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和关于治水重要论述精神,全面实施国家节水行动,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将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多措并举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2023年全县用水总量为2.839亿立方米,小于年度控制目标值;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为13.59立方米/万元,比2020年下降了42.42%;万元GDP用水量为55.81立方米/万元,比2020下降了30.24%;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为0.5421;城镇管网漏损率降至9.80%。自开展达标建设工作以来,全县累计创建节水型企业11家,其中省级节水型企业4家、市级节水型企业3家、县级节水型企业4家,高耗水企业建成率达到100%;节水型机关单位创建完成50家,建成率为88.24%;节水型小区创建完成12个,建成率为15.58%。2023年,凤阳县获评水利部第六批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安徽省第二批水资源管理规范化体系建设达标县,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工作被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评为年度淮河流域典型案例并予以推广。
二、主要工作
(一)强化顶层设计,压紧压实节水责任
1、加强组织领导。由县政府分管负责同志牵头,强化统筹、综合调度,县水务、发改、农业、财政、工信、教体等部门分工协作、合力推进,全面构建“政府主导、水务牵头、部门联动”的节水工作体系。
2、健全体制机制。制发《凤阳县节水型社会达标县建设实施方案》,明确部门职责、任务和目标。将节水目标任务纳入县政府年度目标管理考核,压紧压实部门责任,确保各项工作有力有序推进。
3、落实严管严控。强化用水总量和强度双控,对年用水量1万方以上的用水户逐一下达用水计划,严格执行计划用水、定额用水等制度。严把取水许可审批关,确保新增用水户符合全县水资源开发利用管理要求;对取水户安装取水计量设施,按规定将数据传输至安徽省水资源实时监测与管理系统,充分发挥利用监测数据从严从细管水作用。
(二)紧盯关键领域,全面提升节水效能
1、工业节水减排。严格限制新上高耗水项目,重点引进新能源、智能制造、新材料等绿色工业企业,大力推广高效冷却、循环用水、废污水再生利用、高耗水生产工艺替代等节水工艺和技术,实现中水回用、污水“重生”,减少“上水”消耗。2023年,全县工业增加值用水量13.59立方米/万元,比2020年下降42.42%;万元GDP用水量55.81立方米/万元,比2020下降30.24%。
2、农业节水增效。推动实施衬砌渠道、管道、喷灌、滴灌等一大批高效节水工程,推广、普及先进灌溉技术,优化水资源配置,提高农业用水效率。2023年,投入约1.01亿元,完成7个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受益有效灌溉面积达57.56万亩,农业灌溉用水节约30%。积极引进社会资本,鼓励经营主体实施喷灌、滴灌等节水设施改造,在凯盛浩丰(小岗)智慧农业产业园、刘府镇佳博蔬菜种植合作社等企业推广使用水肥一体化高效节水灌溉方式。2023年,全县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至0.5421,农业节水效率逐年上升。
3、生活节水降损。聚焦提高生活用水效率,最大限度降低漏损率,不断强化基础设施配套建设。2023年,投入约2072.52万元,新建农饮供水主管道约14.6km,解决了5600户的接水入户问题,覆盖人口16640人;投入约4476.10万元,完成经开区二水厂、凤宁产业园区水厂改扩建工程,新建供水管道12条,解决了经开区及凤宁产业园区内供水不足问题;投入110万元,实施阳光花园小区等6个老旧小区的供水管网改造工程,城市供水管网漏损率降至10%以下。定期开展节水型器具市场专项检查,推广普及生活节水器具。制定《关于建设项目节水设施“三同时”管理规定的通知》,明确新建、改建、扩建项目禁止使用不符合节水标准的用水产品。实施居民生活用水阶梯式水价和非居民用水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发挥价格机制在水资源配置中的调节作用,促进水资源合理使用和节约用水。
(三)突出宣传示范,营造全民节水氛围
1、广泛宣传引导。利用“世界水日”“中国水周”“全国城市节水宣传周”等重要时间节点,充分发挥公共场所、公共交通工具、网络新媒体等平台作用,线上线下开展一系列接地气、有人气的集中节水宣传活动。积极开展节水讲座进机关、节水宣传进广场、节水课堂进校园、节水器具推广进社区、节水技术进企业、节水意识进家庭等主题丰富的“六进”系列宣传活动,现场讲解节水知识,传授节水技巧,倡导节水行为。创新宣传方式,将节约用水融入“花鼓文化”,精心制作《凤阳花鼓节水歌》,利用户外大屏、电视新闻等滚动播放推送,促进节水、惜水、爱水、护水理念根植广大群众心中。
2、强化示范引领。精心组织开展节水载体创建,重点打造一批高质量、高标准的节水载体,对节水工作突出单位进行表彰,全方位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截至目前,累计创成节水型机关50家、创成率88.24%,县政务中心综合楼、县人民医院等公共机构累计更换计量器具300余套;累计创成节水型企业11家,其中省级4家、市级3家、县级4家,高耗水企业创成率100%;累计创成节水型小区12个,创成率15.58%。
3、群众参与监督。推行公众参与水价、水量分配的管理和监督,增强水资源节约与保护的紧迫感,采取节水奖励等方式鼓励全社会广泛参与节水工作,推动群众监督促进节水型社会建设走深走实。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还有存在问题和不足。一是水资源管理基础支撑不够扎实,节水管理手段还比较单一;二是部分老旧水利工程节水更新改造还在持续推进,部分企业使用节水设备和新技术的内在动力不足,水资源高效利用还有待提高;三是节约用水宣传教育和社会监督力度还有待于加强,公众对水是资源认识还不深刻,与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的要求仍有一定差距。
四、工作意见及建议
(一)加强宣传教育。全面宣传节约用水对人类生存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通过科普讲座、中小学课堂、传播媒体等途径开展大力宣传,使广大青少年和社会公众充分认识我县水资源所面临的压力,了解水资源保护、利用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政策和法律法规及科学节水常识,不断增强全社会的水危机感、水忧患意识和节水意识。
(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加强供水管网改造。对老旧供水管网进行全面排查和更新改造,减少管网漏损。二是推广节水器具。出台补贴政策,鼓励居民和企业更换节水型器具,如节水马桶、水龙头等。
(三)强化水资源管理。一是建立严格的用水定额制度。根据不同行业和用途,制定合理的用水定额标准,并加强监管,对超定额用水进行加价收费等处罚措施;二是优化水资源配置。统筹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利用,提高水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
(四)推动产业节水。农业节水方面,推广滴灌、喷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取代传统的大水漫灌方式,以减少农业用水量。工业节水方面,鼓励企业进行节水技术改造,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对耗水大的企业进行重点监管,促使其达到行业节水标准。
(五)建立激励机制。一是实施财政补贴政策,对节水效果显著的企业、社区或个人给予财政补贴,激励其继续保持节水行为。二是给予荣誉奖励,设立节水奖项,对在节水型社会建设中有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提升其社会荣誉感。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