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人常〔2024〕26号
印发《县人大常委会审议关于全县“医保便民惠民新举措”工作开展情况报告意见》的通知
县人民政府:
县十七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县政府《关于全县“医保便民惠民新举措”工作开展情况的报告》。经整理形成审议意见,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研究办理,并将办理情况书面一式45份于2024年9月10日前报县人大常委会。
附件:1、1.县人大常委会审议关于全县“医保便民惠民新举措”工作开展情况报告的意见;
2.关于全县“医保便民惠民新举措”工作开展情况调研报告。
2024年8月28日
抄报:市人大常委会,县委。
抄送:县政协,县监委、县法院,县检察院,县卫健局,县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
附件1
县人大常委会审议关于全县“医保便民惠民新举措”工作开展情况报告的意见
县人大常委会调研组
县人民政府:
2024年8月28日,县十七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县政府《关于全县“医保便民惠民新举措”工作开展情况汇报》。经过讨论,常委会组成人员同意报告所反映的情况,并提出如下审议意见。
审议认为,近年来,县人民政府紧紧围绕人民群众医疗保障需求,不断深化医保领域“放管服”改革,着力打造方式多元、流程最优、材料最简、成本最小的医保服务品牌,以完善的硬件服务设施和规范化服务等措施,有效落实了“医保便民惠民新举措”工作。
审议指出,我县在该项工作取得一定的成绩,但在调研中也发现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便民惠民措施宣传不到位。医保便民惠民措施专业性强、病种多样,对该项政策的宣传多以书面解读为主,大部分参保群众难以直接理解。且便民惠民措施还在不断完善中,较多的专业术语让老百姓听不懂、记不住,对医保便民惠民措施了解甚少。
(二)信息系统建设亟待优化。医保信息系统与公安、民政、卫健、退役军人事务管理、残联以及乡村振兴等部门信息系统不能做到有效连接,无法实现部门间信息数据实时共享,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医保便民服务事项的办理时效。
(三)异地就医人群占比较大。城乡居民市域外住院人次仍维持较快的增长趋势。从就医分布情况来看,蚌埠地区仍是县外就医的主要目的地,医保基金支付压力大。
(四)基层网点服务队伍不稳定。基层医保服务网点设置在乡镇(街道)、村(社区)和基层医疗机构,服务人员的管理主体在乡镇(街道)和卫健部门,工作人员多为兼职且调整频繁,新接手人员往往业务不熟练、工作衔接不畅,导致办件时间较长,影响群众满意度。
针对以上问题,县政府及其相关部门今后需加强以下四个方面工作:
(一)改进便民惠民措施宣传方式。既要对医保便民惠民措施有客观准确的权威解读,又结合生动鲜活的实际案例正面宣传、积极解惑。借助微信、短视频等新媒体,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把医保便民惠民新举措用更接地气的形式传递给老百姓,提高群众知晓度。
(二)切实加强医保信息化建设。优化整合相关部门工作应用系统,消除部门数据共享壁垒,精准识别政策对象,精准匹配政策待遇,持续推动线下服务“只进一门”、线上服务“一网通办”、咨询诉求“一线应答”,全力打造“高效安全、便捷实用”的医疗保障信息系统。
(三)有效提升医疗服务水平。依托凤阳县会诊转诊服务中心,积极与“长三角”等先进地区三级医院建立多种形式的合作关系,建成高质量多学科外埠专家库,通过开展远程会诊、现场指导教学、后续治疗支持等,加快特色专科、重点学科建设,增强县内公立医院综合实力,提升医疗服务整体水平,规范诊疗,吸引参保人群就医县内回流。
(四)不断提高医保服务能力。坚持线上与线下、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方式,利用“凤阳医保小课堂”等活动平台、全县医保系统“岗位大练兵、大比武”等活动,培养一批扎根一线、面向群众,具有过硬本领的基层医保服务队伍。
附件2
关于全县“医保便民惠民新举措”工作开展情况调研报告
县人大常委会调研组
主任,各位副主任、委员:
为切实提高全县医疗服务保障能力和水平,推动医疗保障工作高质量发展,根据年初工作安排,围绕近年安徽省医保局推出的“医保便民惠民新举措”,县人大常委会于5月31日,对全县“医保便民惠民新举措”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县人民政府紧紧围绕人民群众医疗保障需求,不断深化医保领域“放管服”改革,着力打造方式多元、流程最优、材料最简、成本最小的医保服务品牌,全县“医保便民惠民新举措”工作得到有效落实。
二、工作开展情况
(一)夯实基层基础,推进信息化网络平台建设
一是完善硬件服务设施。为全县各乡镇(街道)、部分医疗机构及服务人口较多的村(社区)配置了医保自助服务终端设备和移动医保综合业务手持终端设备,18家定点医疗机构配备了OCR智能审核设备,大大提高了医保经办业务的审核效率,形成智能审核和人工审核双重闭环监管保障体系。
二是成立会诊转诊中心。今年5月15日,凤阳县会诊转诊服务中心在县人民医院挂牌成立并正式投入运行,实现了会诊、转诊、医保等业务“一站式”办理。同时,建立专家库和“转诊病种白名单”制度,对符合相应条件且愿意留在本地救治的,均可享受各种费用补贴。
三是推进医保移动支付。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医生接诊开单后,患者在手机上扫描院内二维码或搜索微信公众号,在门诊缴费中即可选择医保缴费的结算方式,实现医保移动支付,方便了群众,提升了结算服务效率。
(二)坚持规范服务,提升异地就医保障能力
一是落实异地就医“免备案、自助备案”。参保群众在省内异地就医时,凭相关有效证件在异地联网定点医疗机构直接结算;在省外就医的,参保群众在国家医保服务平台APP、国家异地就医备案小程序、微信小程序“安徽医保公共服务”等线上渠道自助办理异地就医备案手续。
二是推行手工报销医药费用“快速办”。对于参保群众异地就医未联网结算,须回参保地医保经办部门申请手工报销的,只要材料齐全且未涉及意外伤害的,报销时限缩短至7个工作日,极大地缓解了患者的就医垫资压力。
三是足额清算异地就医结算资金。建立了省级异地就医周转金制度,异地就医结算资金由省级周转金直接支付,确保资金及时足额结算。
(三)建设一刻钟医保服务圈,打造“极致服务”新品牌
完善县、镇、村三级1+17+N医保经办服务网络,先后打造镇、村(社区)医保服务示范点214个,不断扩大医保服务辐射“半径”,将医保经办服务搬到群众的家门口。其中,小岗村、东陵村、板桥镇中心卫生院医保便民服务窗口成功创建省级医保服务示范点(示范机构)。2024年全县各级医保服务网点累计办理城乡居民医保线上缴费56.5万人,办理省外异地就医备案联网结算30839人次;办理参保信息查询、报销信息查询等查询业务6200余件;办理线上慢特病申报4495件,真正实现让办事群众少跑腿或不跑腿。
三、存在问题
(一)便民惠民措施宣传不到位。医保便民惠民措施专业性强、病种多样,对该项政策的宣传多以书面解读为主,大部分参保群众难以直接理解。且便民惠民措施还在不断完善中,较多的专业术语让老百姓听不懂、记不住,对医保便民惠民措施了解甚少。
(二)信息系统建设亟待优化。医保信息系统与公安、民政、卫健、退役军人事务管理、残联以及乡村振兴等部门信息系统不能做到有效连接,无法实现部门间信息数据实时共享,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医保便民服务事项的办理时效。
(三)异地就医人群占比较大。城乡居民市域外住院人次仍维持较快的增长趋势。从就医分布情况来看,蚌埠地区仍是县外就医的主要目的地,医保基金支付压力大。
(四)基层网点服务队伍不稳定。基层医保服务网点设置在乡镇(街道)、村(社区)和基层医疗机构,服务人员的管理主体在乡镇(街道)和卫健部门,工作人员多为兼职且调整频繁,新接手人员往往业务不熟练、工作衔接不畅,导致办件时间较长,影响群众满意度。
四、意见和建议
(一)加大医保政策宣传力度。充分发挥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作用,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喜闻乐见的方式,加大宣传医保便民惠民新举措,督促指导县域内定点医疗机构开展业务宣传常态化,积极引导群众了解医保政策,努力提升群众医保政策的知晓率。
(二)切实加强医保信息化建设。优化整合各相关部门工作应用系统,消除部门数据共享壁垒,精准识别政策对象,精准匹配政策待遇,持续推动线下服务“只进一门”、线上服务“一网通办”、咨询诉求“一线应答”,全力打造“高效安全、便捷实用”的医疗保障信息系统。
(三)有效提升医疗服务水平。依托凤阳县会诊转诊服务中心,积极与“长三角”等先进地区三级医院建立多种形式的合作关系,建成高质量多学科外埠专家库,通过开展远程会诊、现场指导教学、后续治疗支持等,发挥外埠专家传帮带作用,加快特色专科、重点学科建设,增强县内公立医院综合实力,规范诊疗,有效提升医疗服务整体水平,促进参保人群就医向县内回流。
(四)不断提高医保服务能力。利用“凤阳医保小课堂”活动平台,分批次开展医保业务集中轮训,同步开展全县医保系统“岗位大练兵、大比武”活动,培养一批业务精湛、专业过硬的队伍,进一步增强基层医保经办人员服务能力,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暖心的医保服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