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人常〔2024〕18号
县人民政府:
县十七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县政府《关于凤阳县全面深化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情况的报告》。经整理形成审议意见,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研究办理,整改落实情况于2024年8月27日前,将办理情况一式10份报县人大常委会,并将电子档材料发到邮箱:ahfyrdmsk@163.com。
附件:1、1.县人大常委会审议《关于凤阳县全面深化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情况的报告》的意见
2.关于凤阳县全面深化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2024年6月27日
抄报:市人大常委会,县委。
抄送:县政协,县监委、县法院,县检察院,县财政局,县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
附件1
县人大常委会审议《关于凤阳县全面深化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情况的报告》的意见
县人民政府:
2024年6月27日,县十七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听取了县政府《关于凤阳县全面深化预算绩效管理情况的报告》,并进行了认真审议。审议认为,县政府及财政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上级部门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决策部署,强化绩效运行监控管理,加强绩效评价结果应用,举措得力,成效初显,不断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2023年对76个部门预算安排的所有财政资金开展绩效运行“双监控”工作,涉及项目个数2238个,涉及资金439700万元。在编制2024年县级部门项目预算工作中,对同类项目预算压减379.59万元,为全县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审议指出,虽然我县预算绩效管理实施情况总体良好,但也存在着预算单位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指标体系尚需深度完善、绩效评价结果运用不充分、专业人才队伍不健全等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审议要求,县政府及其相关部门要针对存在的问题,认真做好以下工作:
(一)强化主体责任,深化绩效管理。应充分发挥财政监督和绩效考核的引领作用,激发预算单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绩效督导,推动预算单位规范资金使用行为,提升绩效管理工作水平。同时,构建“党委政府领导、财政推动、部门负责、人大审计监督”的工作格局,有效解决财政“一头热”的问题。
(二)构建科学指标,加强体系建设。一是要加强绩效指标体系建设,构建分行业、分领域核心绩效指标和标准体系,为绩效评价提供科学合理的“标尺”。探索对不同性质的项目实行分类评价管理,突出管理重点。二是不断完善绩效评价体系和标准,提高绩效评价工作质量。
(三)完善制度建设,强化结果应用。加大绩效评价结果应用力度,完善绩效结果反馈、绩效问题整改、绩效结果使用的制度和程序,实现绩效评价结果与预算安排、预算调整挂钩,形成反馈、整改、提升的良性循环。
(四)加强队伍建设,提供人才支撑。积极组织绩效专题培训、实践锻炼和工作交流等活动,全方位提升绩效从业干部的专业能力、综合素养和实践经验。同时,探索建立绩效人才专家库,加大重点人才引进力度,逐步扩大人才队伍规模,为财政绩效管理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附件2
关于凤阳县全面深化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县人大常委会调研组
主任,各位副主任、委员:
根据县人大常委会2024年工作要点安排,县人大常委会调研组于5月17日对县人民政府全面深化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开展了调研。本次调研采取现场实地察看和汇报座谈方式进行,实地察看了刘府河生态修复(人工湿地)工程、凤阳农博城、城市公交首末站三个项目。听取了县政府和相关部门2023年预算绩效管理情况汇报,收集相关问题和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县政府及财政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上级部门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决策部署,强化绩效运行监控管理,加强绩效评价结果应用,不断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2023年对76个部门预算安排的所有财政资金开展绩效运行“双监控”工作,涉及项目个数2238个,涉及资金439700万元。在编制2024年县级部门项目预算工作中,对同类项目预算压减379.59万元,为全县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一)预算绩效管理基础逐步提升。一是夯实制度体系,构建“1+1+N”的预算绩效管理制度体系。县委、县政府印发《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实施办法》、县财政部门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通知》,出台了预算绩效管理全过程环节各项制度办法、操作规程,包括《凤阳县县级政策和项目事前绩效评估管理暂行办法》《凤阳县县级部门预算绩效运行监控管理暂行办法》等,明确各环节工作要求、责任主体,推进规范操作,指导各部门各单位开展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二是优化升级预算绩效指标库。结合省级财政预算绩效指标,对教育、卫健等部门的个性绩效指标开展整合和修订,2023年,凤阳县提炼收录绩效通用指标22类625条,个性指标8类3578 条。三是加强绩效考核。继续将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纳入县政府年度目标综合考核,压实预算单位主体责任;同时开展对第三方机构考核管理,财政部门从组织实施、工作程序、报告质量等方面进行考核,引导和规范第三方机构有序参与绩效管理。
(二)预算绩效管理力度逐步增强。一是加强了事前绩效评估。结合预算评审、项目审批,部门(单位)对本部门(单位)职能范围内500万以上拟新出台的重大政策和所需项目资金编制绩效目标,开展事前绩效评估,形成事前绩效评估报告。2023年项目事前绩效评估报告随系统内项目申报报送,较以往线下模式效率更高,约束性更强。2023年审核事前绩效评估报告220份,涉及项目金额772101.54万元。二是加强部门整体预算及项目预算绩效目标管理。2023年全县所有县直部门和乡镇均编制了部门整体预算及项目预算绩效目标,县财政部门同步对全县76个部门(含乡镇、街道)的部门整体预算、264家单位年初预算安排的664个项目预算绩效目标进行了批复,实现与项目库管理和预算管理的有机统一。
(三)预算绩效评价范围逐步扩大。一是全面开展自评和部门评价工作。2023年绩效自评工作依托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首次在线上运行,提高了我县预算管理业务信息化水平。组织对全县74个部门(含乡镇),224家单位,1538个项目开展线上绩效自评和部门评价工作,并按照不低于县级预算部门总数20%的比例,选择15个承担重点工作任务较多、自评满分占比较高的部门,开展抽查复核工作。二是开展财政重点项目支出绩效评价。对18个项目开展财政支出重点项目绩效评价,其中有2个部门整体支出的绩效评价,并形成评价报告,所有反馈问题均及时整改形成整改报告。
(四)预算绩效管理结果应用逐步拓展。一是注重调整与挂钩。将绩效运行监控结果与预算调整及下年度预算安排挂钩,县级预算部门根据绩效监控信息深入分析原因,采取分类处置措施予以纠正,对同类项目在2024年年初部门项目预算编制中压减金额379.59万元;二是强化激励与问责。对县预算部门年度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进行考核评分并将结果通报,激励先进,鞭策后进,对照绩效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全面检视,靶向施策,共同促进我县预算绩效管理提质增效。
二、存在问题
(一)预算单位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财政部门热、预算部门冷的局面尚未发生根本改变,虽然基本建成“三全”预算绩效管理体系,预算绩效管理各项业务已实现全覆盖,但仍有部分预算单位主体责任落实还不够到位。从外部看,普遍认为绩效管理是财政部门的事,主体责任落实还不够到位;从内部看,预算部门普遍认为绩效工作就是财务的事,业务处室参与度不够。
(二)指标体系尚需深度完善。尽管目前我县出台了共性评价指标体系和修改完善了文化和旅游、教育、科学技术、农林水等8个部门个性绩效指标体系,但仅停留在框架层面。县级财政预算支出范围在逐年扩大、投入在逐年增加,会出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已经形成的绩效评价指标不能满足新的工作需要。
(三)绩效评价结果运用不充分。绩效目标审核结果与预算编制、项目立项的衔接还不够好,绩效评价结果与预算编制、项目管理等方面的结合有待加强,绩效管理与预算管理“两张皮”的问题在一定范围内仍然存在。
(四)专业人才队伍不健全。在预算绩效管理不断完善的过程中,专业人才和技术支撑的缺乏成为制约因素之一。当前,部门和单位在绩效管理方面缺乏专业人才,难以实现管理科学、程序规范、以绩促效的目标。
三、几点建议
(一)强化主体责任,深化绩效管理。应充分发挥财政监督和绩效考核的引领作用,激发预算单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绩效督导,推动预算单位建立健全内部绩效管理机制,规范资金使用行为,提升绩效管理工作水平。同时,构建“党委政府领导、财政推动、部门负责、人大审计监督”的工作格局,有效解决财政“一头热”的问题。
(二)加强体系建设,构建科学指标。一是要加强绩效指标体系建设,构建分行业、分领域核心绩效指标和标准体系,为绩效评价提供科学合理的“标尺”。探索对不同性质的项目实行分类评价管理,突出管理重点。二是不断完善绩效评价体系和标准,提高绩效评价工作质量。
(三)完善制度建设,强化结果应用。加大绩效评价结果应用力度,完善绩效结果反馈、绩效问题整改、绩效结果使用的制度和程序,实现绩效评价结果与预算安排、预算调整挂钩,形成反馈、整改、提升的良性循环。
(四)加强队伍建设,提供人才支撑。积极组织绩效专题培训、实践锻炼和工作交流等活动,全方位提升绩效从业干部的专业能力、综合素养和实践经验。同时,探索建立绩效人才专家库,加大重点人才引进力度,逐步扩大人才队伍规模,为财政绩效管理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