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审议意见

关于印发《县人大常委会关于审议凤阳县2023年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下半年计划安排报告的意见》的通知

发布时间:2023-11-27 22:31:53 作者:凤阳县人大 浏览:7975 次
【字体大小:

凤人常〔2023〕28号

县人民政府:

    县十七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听取并审议了县人民政府所作的《关于凤阳县2023年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下半年计划安排的报告》。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研究办理,于2023年11月20日前,将办理情况书面一式10份报县人大常委会,并将电子档材料发到邮箱:ahfyrdmsk@163.com

 

附件:

1、县人大常委会关于审议凤阳县2023年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下半年计划安排报告的意见

2、关于全县2023年上半年经济运行情况的调研报告

 

                                                    2023年9月20日

 

 

抄报:市人大常委会,县委。

抄送:县政协,县监委、县法院,县检察院,县发改委,县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

 

 

附件1:

县人大常委会关于凤阳县2023年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下半年计划安排报告的审议意见

 

    凤阳县第十七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听取并审议了县人民政府所作的《关于凤阳县2023年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下半年计划安排的报告》。

    审议认为,今年以来,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全县上下在县委的坚强领导下,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认真执行县十七届人大二次会议决议,全力以赴拼经济、促发展、保安全、护稳定,重点实施双招双引提优、项目建设提速、创新动能提效、转型升级提档、城市品质提升、生态保护提标等工作,全县经济持续恢复、总体回升向好,社会大局和谐稳定,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上半年,主要经济指标运行稳中有进,多数指标实现争先进位,基本完成“双过半”目标任务。

    审议指出,县政府的报告客观总结了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上半年,在严峻复杂的发展形势下,全县经济社会取得现有的成绩实属不易。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经济恢复上行的压力依然较大,我县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不协调的问题仍旧突出:一是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基础有待进一步夯实。营商环境仍需优化,转型发展活力不足,产业结构不优,能耗和环境容量缺口较大,支撑全县经济快速发展的要素保障仍需加强;二是经济发展不够充分。主导产业规模不够大,一产不够强,二产发展潜力尚待进一步挖掘,现代服务业发展仍需加力,消费提振动力不足,项目带动力不强,招大引强任重道远;三是民生保障任务仍然艰巨。生态环保、食品安全、教育卫生、社会治理等领域仍有短板。对此,县政府应高度重视,并在今后的工作中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统筹协调,积极应对。

    审议强调,2023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关键之年,做好下半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面对当前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全县上下要认真落实县委各项决策部署,进一步坚定信心、明确任务,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扎实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为此,常委会组成人员提出以下建议:

    一、锚定发展目标不放松,全力以赴扩总量提质量

    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紧扣“8818”总目标,锚定“跻身全省十强”“再创一个新小岗”奋斗指向,深入实施“五大行动”, 用好政策空间、找准发力方向,全力拼经济、促增长,奋力在壮大经济总量上再攀新高。要围绕全年目标、“赛马”考核指标,聚焦千亿硅谷、百亿小岗建设,加强对经济发展态势的监测、分析研判,深挖经济回稳向好的潜力,精准有力实施经济运行调控,强化支撑性举措,加大助企纾困力度,增强经营主体信心,打通产业、市场、经济社会循环中的堵点难点,推动经济结构持续向优、增长动能持续增强、发展态势持续向好,高质量完成十七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

    二、积极挖掘内需潜力,多措并举抓投资扩消费

    一是持续抓项目稳投资。把项目作为经济工作生命线,持续强投资、扩产能、增后劲。围绕重点领域扩大有效投入,加速基础设施领域补短板,加快园区提质扩容强功能,着力打造县域经济新引擎。完善重大项目推进机制,实行项目全流程服务,强化要素保障,推动项目建设提速提效。更好发挥政府投资带动作用,加强财政预算内投资和专项债项目管理,用好用足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等政策工具,引导民间投资积极参与项目建设。以科学规划为引领,围绕基础设施、产业优化、社会事业发展等关键领域谋划一批打基础、增后劲、强支撑的重点项目。二是全力抓招商增投资。聚焦六大产业,紧盯“新三样”,瞄准行业龙头企业,聚力招大引强,强化“多链协同”,抢赛道增动能,打出“双招双引”新攻势,推动产业纵向延伸、横向集聚,确保实现“65420”目标。三是加快释放消费潜力。全面落实国家和省恢复扩大消费各项措施,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加快培育新型消费热点,着力补齐消费基础设施短板,优化消费环境,全面推进县域商业体系示范县建设,构建多层次多元化消费场景,拓展农村消费,提振汽车、电子产品、家居等大宗消费,推动体育休闲、文化旅游等服务消费,不断增强对县域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三、有效激发发展内生动力,坚定不移推改革谋创新

    一是加大改革攻坚力度。注重改革系统集成,坚持抓小岗带全县,纵深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各项改革,农村改革要出品牌,要素市场化配置、医药卫生、“放管服”等关键改革要有成效,汇聚发展动能实现新突破。二是狠抓一流营商环境建设。着力破解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建设高效便利的政务环境、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利企惠企的市场环境、保障有力的要素环境。持续深化“双对标”、常态化制度化开展“四季遍访”助企纾困活动,努力打造营商环境的良好生态。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支持、引导民营企业发展壮大。三是推动创新驱动提速增效。加快推进以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为要务的全面创新,抢抓“双碳”机遇,着力培育创新主体、搭建创新平台、优化科技服务、完善政策体系、汇聚人才,加强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充分释放项目和企业发展活力。四是全面深化开放合作。积极把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这个“最大势能”,抢抓皖北全面振兴机遇,对标沪苏浙学先进、补短板,高水平承接产业转移,切实提高开放质量和开放层次。发挥园区平台经济发展主阵地、主引擎作用,高标准推动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凤阳省际合作园区建设,深入推进贸易产业融合,培育壮大外贸主体,加快省级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园建设。

    四、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锲而不舍壮产业促升级

    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县域经济转方式、调结构、增动能,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加快发展数字经济,推动数字经济与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赋能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一是突出制造业提优赋能,着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坚持数字化、智能化、高端化、绿色化发展方向,依托石英硅资源优势和产业集聚效应,持续开展六大产业链补链强链延链和质量提升行动,加快构建硅基、循环经济等产业竞相发展的新格局。狠抓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企业数字化建设。突出专精特新等优质企业梯度培育,发展壮大新兴产业,提高产业发展韧性,加快推进千亿硅谷智汇大基地建设。二是突出现代服务业提档升级,加速构建现代服务业新体系。推进“金红蓝绿”四色旅游建设,深化文旅融合,营造凤阳明文化旅游大格局。积极发展住餐、文旅、康养等生活性服务业新模式新业态,推动现代物流、科技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高端化。三是突出现代农业提质提效,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决扛稳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政治责任,深入实施“两强一增”行动,扎实推进农业产业化,拓展长三角绿色食品加工业小岗大会成果,大力发展绿色食品加工产业,力促“百亿小岗”崛起增效。

    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倾情尽力惠民生增福祉

    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统筹推进教育、养老、医疗等各项民生工作,深入实施暖民心行动,全力办好民生实事。积极拓宽就业创业渠道,切实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从严强化食品药品监管,努力让群众买得放心吃得健康。要加快城乡协调发展,持续完善公共基础设施配套,注重历史文化保护和现代城市建设融合协调发展,促进城市功能品质活力提升,统筹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坚持“双碳”引领,全面开展管矿、治水、优气、增绿行动,努力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着力提高财政保障能力和水平,兜牢兜实基层“三保”底线。要全方位守住安全底线,有效防范化解各类风险。强化政府性债务管控,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不断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聚力除险保安,着力防控、化解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风险和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不断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附件2:

 

关于全县2023年上半年经济运行情况的调研报告

县人大常委会财经工委

 

主任,各位副主任、委员:

    为做好县人大常委会听取和审议2023年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报告的准备工作,县人大常委会于6月份以来组织部分县人大常委会委员及县人大代表,由县人大常委会分管领导带队,分赴有关部门、项目现场和企业,通过走访了解、查阅资料、现场察看、召开座谈会等方式,对我县上半年经济运行情况开展了较为全面的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上半年经济运行基本情况

    今年以来,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全县上下在县委的坚强领导下,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全力以赴拼经济、促发展、保安全、护稳定,重点实施双招双引提优、项目建设提速、创新动能提效、转型升级提档、城市品质提升、生态保护提标等工作,全县经济持续恢复、总体回升向好,社会大局和谐稳定,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主要经济指标运行稳中有进,基本完成“双过半”目标任务。

    (一)发展趋势总体向上。上半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62.9亿元,总量首次跃居全省县域前十,稳居全市第2位;从产业发展情况看,GDP同比增长7.1%,三次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2.2%、10.4%和4.6%。一产中,夏粮实现丰收,小麦总产达37.5万吨,同比增长1.5%;主要经济作物产量增长明显,油菜播种面积突破6万亩,达6.88万亩,产量增长16.8%。二产中,主导行业非金属矿物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2.6%。三产中,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等行业增长较快,对三产业增长贡献率为112.1%。

    (二)主要指标实现争先进位。上半年,5项主要经济指标增速排位较一季度均有进步,GDP、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总量全市第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全市第一;一般公共预算收入、GDP、规上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在全市排位较一季度分别前进7、4、6、2、1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上工业增加值分别高于全市14.3、5个百分点,增速分别位列全市第一,第二。

    (三)内需持续复苏。固定资产投资整体形势向好,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加大,亿元以上项目增长较快。上半年全县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0.4%,其中,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12.6%,居全市第3位。全县在库项目中计划总投资亿元以上项目78个,完成投资同比增长39.5%,快于全社会投资29.1个百分点。消费品市场复苏企稳。上半年,全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2.4亿元,同比增长9.6%,快于一季度5.2个百分点。批发餐饮业实现较快增长。全县批发业和餐饮业分别实现商品销售额(营业额)160.2亿元和25.8亿元,分别同比增长34.1% 和26.1%,分别高于全市水平16.3和2.4个百分点。

    (四)工业发展形势向好。规上规下工业稳步双增,增速均居全市第2位。全县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6.2%,高于全市增速5个百分点,较上年同期提升8.8个百分点;规下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2%,高于全市增速1.1个百分点。主导行业增长较快。硅基新材料和循环经济两大主导产业上半年产值较同期增加62.9亿元。其中,硅基新材料产业实现规上工业产值149.2亿元,同比增长39.7%,产值总量占全县规上工业总产值的55.3%,同比提升4.3个百分点;循环经济产业高速增长。循环经济产业园19家规上工业企业上半年实现产值50.6亿元,同比增长90%。重点企业增长强劲。6月末,全县亿元企业达35家,占全县规模企业总数的15.3%,实现总产值占全县的78%。大型工业企业已成为拉动我县工业增长的重要支撑点。福莱特、南玻新能源、拓美威、东晟铝业等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显现。

    (五)招大引强顶格推进。围绕六大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加强高质量项目线索摸排。1-7月,全县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36个,完成市下达全年确保目标任务的72%,协议总投资457.5亿元;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19个,总投资30.8亿元;新投产亿元以上项目22个,总投资228.6亿元;境内省外投资项目新入库14个项目,累计到位资金80.9亿元,完成市下达全年确保目标任务的53.6%。

    (六)财政金融保障较为有力。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累计完成22.8亿元,同比增长22%,增速居全市第1位,总量稳居全市第二、全省县域前五。税收收入完成12.8亿元,同比增长5.1%,税占比56.2%。全县一般公共预算支出34.3亿元,同比增长23.3%,其中,民生支出29.8亿元,同比增长30.3%,占比达86.9%,较上年同期提升4.7个百分点; 全县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479.6亿元,比年初增加59.4亿元,同比增长16.4%,居全市第二;人民币贷款余额443.4亿元,比年初增加81.77亿元,同比增长30.9%,居全市第一。

    (七)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强化营商环境制度保障。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推深做实为企服务工作,深入开展工业领域“遍访企业,助企疏困”行动,打造“亭满意·凤如意”营商环境服务品牌,制定“营商环境大优化行动”36条、凤阳县营商环境对标提升举措(2023版)126条,2022年以来新增市场主体1.7万户,总数突破7万户。电力、燃气、税务等部门在电力保障、直供气、减税退税等方面为企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推动企业数字赋能。强化信息化建设,与电信运营商、重点企业对接联系、牵线搭桥,推动企业数智改造。截至2022年底全县存量省级数字化车间为5家。

    (八)城乡居民收入平稳增长。全县常住城镇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14613元,同比增长6.3%,居全市第3位,快于全市0.1个百分点;全县常住农村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9122元,同比增长8.6%,居全市第5位,与全市增速持平。

    二、需要关注的困难和问题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受外部环境复杂严峻、需求不足等因素影响,纵向横向比较压力依然较大,经济和社会发展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部分主要指标低于年度目标部分指标增速与既定目标比,与全市平均水平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速尚低于年度目标。

    (二)GDP快速增长支撑尚不牢固

     一是一产总量和增速双退位。上半年,全县实现一产增加值17.5亿元,同比增长2.2%,总量在全市位次较上年同期后退1位;增速低于全市水平2.1个百分点,居全市第8位,较上年同期后退7位。

     二是二产发展不容乐观。 建筑业贡献率有限。上半年,建筑业总产值增速下降5.2%,低于全市水平16.1个百分点,严重下拉GDP增速。上半年建筑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仅为4.1%,较上年同期下降6.3个百分点。工业发展不够充分。一是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加大。6月零报产值企业22家,占全县企业总数的9.6%,这些企业多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年底存在退库的可能。二是新增企业距年度目标任务差距大。受企业产能释放慢、新建项目投产进度慢影响,截至6月底,仅成功申报尚德太阳能、瞩日精密2家规上企业。三是企业经营效益下滑明显。受市场原料价格上涨,外部需求减弱等影响,今年以来我县规上企业营业利润持续下滑。上半年,全县规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3.1亿元,同比下降9.7%。229家规模企业亏损企业达73家,亏损面31.9%,较同期提高4.4个百分点;利润总额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的企业达119家,占全部企业数的52%。

    三是服务业发展存在短板。三产贡献率下降。上半年,三产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29%,较上年同期回落4.2个百分点。仓储和其他运输业、房地产业、营利性服务业均为负增长,增速分别为-30.3%、-33%、-3.6%,对GDP的贡献率较上年同期分别下降2.6个、3.6个、14.1个百分点。消费提振动力有限。消费恢复不及预期,新兴消费支撑较弱,商贸流通等服务业企业普遍体量不大,基础设施和消费环境有待提升。一是限上小微企业微弱增长。上半年限上小微企业实现消费品零售额1.7亿元、同比微增0.1%。在库115家小微企业中28家为负增长,拉低小微增幅39.6个百分点。二是限上大个体户多家当月零售负增长。上半年,在库的大个体户271家中有当月负增长的有52家,拉低个体户当月增速18.6个百分点。三是无新增企业入统。今年以来无新增商贸企业申报纳统。

    (三)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增长压力较大:一是新入库项目降幅大。上半年新入库项目40个,较去年同期减少55个,同比下降57.9%;其中亿元以上新入库项目12个,较去年同期减少10个,同比下降45.5%。二是民间投资热情不高。上半年民间投资完成额同比微增0.9%,居全市第8位,低于全市水平12个百分点。民间投资占比为62.9%,低于全市水平2.2个百分点。三是技改增速排名靠后。上半年全县技改投资同比增长37%,较同期回落34.6个百分点,位列全市第第6位,低于全市水平26.1个百分点。四是房地产投资形势严峻。房地产市场疲软,今年至今没有新的项目开工建设。上半年,房地产项目完成投资13.2亿元,较上年同期减少8.9亿元,同比下降40.3%。

    (四)转型发展活力不足。单位 GDP 能耗偏高,高新、战新企业数虽有增长,但总量在全市排位靠后,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50.8%,低于全市水平7.4个百分点,居全市第4位;高层次技术人才资源缺乏;科技减税增速下降88.5%,低于全市水平49.1个百分点,居全市末位。

    (五)招大引强任重道远。一是签约个数少。新签约项目个数不多,在全市排名第四。有效项目线索少,对签约支撑力度不足。二是项目转化慢。新签约项目转化慢,项目转化率只有29.3%,在全市排名倒数。三是开工项目小。截至目前,新开工的20个项目均为1-5亿元项目,开工项目总投资仅32.4亿元,在全市排名倒数。

    三、几点建议

综上所述,我们要正确认识上半年经济运行取得的成绩和当前面临形势,要看到我县经济运行稳的基础在夯实,进的因素在累积,持续向好的态势在巩固。下半年,面对当前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全县上下要认真落实县委各项决策部署,进一步坚定信心、明确任务,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扎实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锚定发展目标不放松,全力以赴扩总量提质量

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紧扣“8818”总目标,锚定“跻身全省十强”“再创一个新小岗”奋斗指向,深入实施“五大行动”, 用好政策空间、找准发力方向,全力拼经济、促增长,奋力在壮大经济总量上再攀新高。要围绕全年目标、“赛马”考核指标,聚焦千亿硅谷、百亿小岗建设,加强对经济发展态势的监测、分析研判,深挖经济回稳向好的潜力,精准有力实施经济运行调控,强化支撑性举措,加大助企纾困力度,增强经营主体信心,打通产业、市场、经济社会循环中的堵点难点,推动经济结构持续向优、增长动能持续增强、发展态势持续向好,高质量完成十七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

   (二) 积极挖掘内需潜力,多措并举抓投资扩消费

    一是持续抓项目稳投资。把项目作为经济工作生命线,持续强投资、扩产能、增后劲。围绕重点领域扩大有效投入,加速基础设施领域补短板,加快园区提质扩容强功能,着力打造县域经济新引擎。完善重大项目推进机制,实行项目全流程服务,强化要素保障,推动项目建设提速提效。更好发挥政府投资带动作用,引导民间投资积极参与项目建设。以科学规划为引领,围绕基础设施、产业优化、社会事业发展等关键领域谋划一批打基础、增后劲、强支撑的重点项目。二是全力抓招商增投资。聚焦六大产业,瞄准行业龙头企业,深入实施以强链补链壮链延链为核心的全产业链招商,用活委托招商、以商招商、基金招商、商协会招商等方式,打出“双招双引”新攻势,推动产业纵向延伸、横向集聚,确保实现“65420”目标。三是加快释放消费潜力。全面落实国家和省恢复扩大消费各项措施,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加快培育新型消费热点,着力补齐消费基础设施短板,优化消费环境,全面推进县域商业体系示范县建设,构建多层次多元化消费场景,拓展农村消费,提振汽车、电子产品、家居等大宗消费,推动体育休闲、文化旅游等服务消费,不断增强对县域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三)有效激发发展内生动力,坚定不移推改革谋创新

    一是加大改革攻坚力度。注重改革系统集成,坚持抓小岗带全县,纵深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各项改革,农村改革要出品牌,要素市场化配置、医药卫生、“放管服”等关键改革要有成效,汇聚发展动能实现新突破。二是狠抓一流营商环境建设。着力破解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建设高效便利的政务环境、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利企惠企的市场环境、保障有力的要素环境。持续深化“双对标”、常态化制度化开展“四季遍访”助企纾困活动,努力打造营商环境的良好生态。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支持、引导民营企业发展壮大。三是推动创新驱动提速增效。加快推进以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为要务的全面创新,抢抓“双碳”机遇,牢牢把握新兴产业发展新动态,着力培育新兴产业和创新主体、搭建创新平台、优化科技服务、完善政策体系、汇聚人才,加强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充分释放项目和企业发展活力。四是全面深化开放合作。积极把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这个“最大势能”,抢抓皖北全面振兴机遇,对标沪苏浙学先进、补短板,高水平承接产业转移,切实提高开放质量和开放层次。发挥园区平台经济发展主阵地、主引擎作用,推动凤阳经济开发区与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合作发展机制,合作推进“飞地经济”。 深入推进贸易产业融合,培育壮大外贸主体,加快省级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园建设。

    (四)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锲而不舍壮产业促升级

    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县域经济转方式、调结构、增动能,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一是突出制造业提优赋能,着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坚持数字化、智能化、高端化、绿色化发展方向,依托石英硅资源优势和产业集聚效应,持续开展六大产业链补链强链延链和质量提升行动,加快构建硅基、循环经济等产业竞相发展的新格局。狠抓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企业数字化建设。突出专精特新等优质企业梯度培育,发展壮大新兴产业,提高产业发展韧性,加快推进千亿硅谷智汇大基地建设。二是突出现代服务业提档升级,加速构建现代服务业新体系。推进“金红蓝绿”四色旅游建设,深化文旅融合,营造凤阳明文化旅游大格局。积极发展住餐、文旅、康养等生活性服务业新模式新业态,推动现代物流、科技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高端化。加快发展数字经济,推动数字经济与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赋能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三是突出现代农业提质提效,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决扛稳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政治责任,深入实施“两强一增”行动,扎实推进农业产业化,拓展长三角绿色食品加工业小岗大会成果,大力发展绿色食品加工产业,力促“百亿小岗”崛起增效。

    (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倾情尽力惠民生增福祉

    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统筹推进教育、养老、医疗等各项民生工作,深入实施暖民心行动,全力办好民生实事。积极拓宽就业创业渠道,切实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从严强化食品药品监管,努力让群众买得放心吃得健康。要加快城乡协调发展,持续完善公共基础设施配套,注重历史文化保护和现代城市建设融合协调发展,促进城市功能品质活力提升,统筹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坚持“双碳”引领,全面开展管矿、治水、优气、增绿行动,努力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着力提高财政保障能力和水平,兜牢兜实基层“三保”底线。要全方位守住安全底线,有效防范化解各类风险。强化政府性债务管控,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不断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聚力除险保安,着力防控、化解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风险和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不断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