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人常〔2023〕40号
县人民政府:
县十七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县人民政府《关于全县文物保护和利用情况报告》。经整理形成审议意见,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研究办理,整改落实情况于2023年12月25日前,将办理情况一式10份报县人大常委会,并将电子档材料发到邮箱:ahfyrdmsk@163.com。
附件:
1、县人大常委会关于审议全县文物保护和利用情况报告的意见
2、关于全县文物保护和利用工作的调研报告
2023年10月24日
抄报:市人大常委会,县委。
抄送:县政协,县监察委员会、县法院,县检察院,县文旅局,县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
附件1
县人大常委会关于审议全县文物保护和利用情况报告的意见
县人民政府:
2023年10月24日,县十七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县政府《关于全县文物保护和利用情况报告》。会议认为,近年来,我县始终坚持文物“保护第一”的原则,围绕明中都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和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创建,全面加强文物保护管理工作,其中明中都遗址分别入选“2021年全国考古十大新发现”、“2021全国文化遗产旅游百强案例”和“全省十大文物活化利用优秀案例”,文物工作呈现出发展质量提高,工作亮点突出,利用前景广阔的良好态势。
会议指出,我县文物保护和利用工作在凤阳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各级对文物工作的重视力度不断加强,标准不断提升,文物保护和利用工作问题也逐渐显现,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文物保护合力有待提高。二是文保队伍建设有待加强。三是文物保护规划有待完善。四是文物保护力度有待提升。五是文物活化利用水平有待提高。为进一步推进我县文物工作的持续快速发展,保护、利用好具有凤阳特色的历史底蕴和文化遗产,针对存在的问题,常委会组成人员提出如下意见:
(一)完善机制,落实文物保护的各项措施。一是县政府尽快成立文物保护和管理领导小组,形成工作协调联动机制。二是相关部门要加强和文物部门的对接合作,严格落实文物保护相关政策和法规。三是完善县、镇、村三级文物保护机构,落实县政府与乡镇属地的文物保护责任书签署工作。四是加强文物保护法的宣传和普及,营造全民重视文物保护工作的氛围。
(二)加强文物保护人才队伍建设。一是增加文物部门的编制,充实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文保队伍。二是定向招聘一批博物馆专职讲解员。三是加强专职文保员队伍建设。尽快补齐市、县级文保员缺口。四是定期举办文物保护培训班,增强基层文物保护工作的水平。
(三)推进编制全县文物保护专项规划。县政府要尽快出台我县文物保护专项规划和行动计划,指导推动文物工作有序开展。
(四)推进落实县重点文物保护项目。一是加快明中都皇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争取早日达到全园开放标准。同时积极推进明中都皇城城墙申报加入世界文化遗产。二是加强钟离城遗址保护工作。加快完成《凤阳春秋钟离城遗址文物保护规划》编制和《钟离古国考古学研究》书籍的出版。开展遗址内居民进行征迁和土地流转准备工作。迅速启动钟离城遗址的考古工作。三是加强门台复烤烟厂旧址保护工作。启动对破损建筑进行抢救性维修,防止其漏雨坍塌,造成损失。尽快谋划编制专项保护规划,并结合历史文化名城创建工作,打造核心特色历史文化街区。
(五)深入挖掘文物价值,让文物“活起来”。一是挖掘现有文物资源价值,尽快完善保护、展示、利用整体化布局。二是规范文物的统筹管理,同时结合乡村振兴等政策,进行统筹开发利用。三是加大革命文保单位认定力度,加强红色文物资源的研究,结合小岗干部学院的优势资源,讲好红色故事,丰富培训内容,增加旅游收入。四是以明文化为依托,加大研学课程投入,积极开发占领研学市场,研发设计特色文创产品,增加明文化“附加值”。
附件2:
关于全县文物保护和利用工作的调研报告
(2023年10月24日)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
根据县人大常委会工作安排,9月1日,高有才副主任带领人大调研组就我县文物保护和利用工作进行专项调研。通过现场调研、听取汇报、组织座谈的方式,考察了全县文物保护和利用工作情况。现将有关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总体情况
凤阳是安徽省历史文化名城,明太祖朱元璋的家乡,中国农村改革“大包干”的发源地,历史文化源远流长。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1处。不可移动文物221处,其中古遗址108处,古建筑44处(另有历史建筑21处),古墓葬36处,石窟寺及石刻7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纪念地20处,其他类6处,文物数量居皖北前列。
二、主要做法
(一)推进 “五纳入”,优化文物保护环境。一是将文物保护纳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在制订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计划及2030年总体规划时,把明中都遗址公园保护作为整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将文物保护纳入城乡建设规划。在全县土地利用规划图上标注文物保护单位,划定文物保护单位“红线”,将文物保护审批列入工程项目“前置条件”,落实“先考古、后出让”,确保在城市建设中重要文物得到有效保护。
(二)提升保护意识,夯实文物保护基础。一是认真落实“四有”工作要求,即划定保护范围,树立保护标志,设立专门保护机构或专人负责管理,建立科学记录档案。二是在基本建设、城市改造过程中,加大考古勘察力度,未经文物部门同意,一律不出让土地。近年来,先后对如意河南岸、山川坛遗址、凤凰嘴遗址、洪武老街开发项目等处建设用地,进行考古钻探。圈定迎水寺遗址、九女坟遗址等区域,为未来展示提供依据;三是积极推动立法保护明中都和明皇陵遗址。滁州市第一部文物保护地方法规《凤阳明中都城和明皇陵遗址保护条例》于2021年7月23日实施。
(三)加大投入,实施重点文物保护项目。一是完成了明中都皇故城南城墙西段、西城墙抢救性修缮工程,西南角楼、西北角楼修缮工程,陈德墓、赤栏桥等一批文物本体维修保护工程,同时先后完成了明中都承天门、外金水桥、“三大殿”和涂山门等的考古工作,并获评“2021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二是积极争创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2019年以来,我县陆续投入700多万元,推进市级文保单位门台复烤烟厂的规划编制、历史街区申报和文物本体工程,2022年编制完成了《凤阳县门台子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2022-2035),2023年完成《凤阳县21处历史建筑保护图则》,鼓楼老街入选滁州市第一批历史风貌区(历史地段)保护名录,并积极向上级争取资金修缮完成了3处历史建筑,目前正在开展风貌区保护规划和风貌区内三处历史建筑修缮工作。
(四)加强征集,切实做好流散文物保护工作。一是为做好旧城改造和明中都城内居民搬迁过程中的文物保护工作,县政府专门发布《关于加强明中都城文物保护的通告》,拨专款用于文物征集。县文物管理部门设立文物征收点,现已征集明中都城砖200多万块、石刻1000余件。二是加强对征集文物进行清理研究,整理出版了《明中都字砖》、《凤阳县明中都石雕刻艺术遗存考古调查报告》两本专著。
三、存在问题
(一)文物保护合力有待提高。从目前我县文物保护工作格局来看,各部门和属地乡镇主动参与文物保护的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强,主要表现在一是没有形成由县政府牵头的工作协调联动机制;二是各部门在制订本部门相关规划过程中未能将文物保护工作放在突出位置;三是县政府未与文物属地乡镇(街道)政府签订文物保护责任书,属地责任意识较淡薄。
(二)文保队伍建设有待加强。我县文物保护专业人才不足与文物保护数量多、分布广的矛盾突出。主要表现在:一是文物管理人员力量薄弱,专业性不强。目前从事全县文物工作机构主要是县文物管理所和县博物馆,现有状况是一个机构两块牌子,现有编制人员11人,其中学习文博专业的人员仅3人。二是专职文保员队伍严重不足。目前仅聘用7名文保员负责国家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工作,市、县两级共有文物保护单位11处,尚处无人看管状态。
(三)文物保护规划有待完善。目前我县尚未制定全县的文物保护专项规划,不符合上级“文物保护,规划先行”的要求,由于缺乏对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的专业指导,导致在基本建设过程中易出现侵占文物用地和破坏文物等违法行为。
(四)文物保护力度有待提升。我县历年来都十分重视文物保护工作,但仍存在保护力度不够、保护工作滞后的问题。例如:明中都皇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挂牌已有6年时间,目前尚未达到全园开放的标准;钟离城遗址目前城内还居住有村民60余户,日常生产劳作对遗址的破坏很大,四周的夯土城墙现已变为农田,如果不能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制止,古城墙将因耕作而被夷为平地;门台复烤烟厂是县域内非常珍贵的百年近现代工业建筑群旧址,近年来虽对大门两侧2886.7㎡的6栋建筑进行了维修,但由于整个建筑群一直处在闲置状态,院内破败不堪,杂草丛生, 还有约15000㎡的7栋厂房处在破旧坍塌的边缘。
(五)文物活化利用水平有待提高。我县文物资源众多,但存在“内容多展示少”“有说头没看头”现象。主要表现在:一是资源“闲置”,文物价值挖掘展示不够。如濠梁观鱼台、钟子期墓、临淮关东大街等,众多文物资源仅仅停留在书本上、传说中,没有在保护基础上挖掘其价值,对外宣传展示性不够。二是文物产权分散,导致保护困难。很多文物产权不在文物部门,产权部门或个人缺乏文保知识,导致修缮水平底下,降低了未来活化利用的价值。三是红色革命资源开发利用不足。我县南部山区有很多革命故事和革命遗迹,但目前我县该类文保单位认定较少,展示不足。四是缺乏研学活动和特色文创产品。
四、相关建议
(一)完善机制,落实文物保护的各项措施。一是县政府要成立文物保护和管理领导小组,形成工作协调联动机制。二是相关部门要加强和文物部门的对接合作,严格落实文物保护相关政策和法规。三是完善县、镇、村三级文物保护机构,制订相应的制度和措施,落实县政府与乡镇属地的文物保护责任书签署工作,进一步压实属地责任。四是加强文物保护法的宣传和普及,营造全民重视文物保护工作的氛围。
(二)加强文物保护人才队伍建设。一是增加文物部门的编制,通过人才引进的方式,招募专业人才,充实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文保队伍。二是定向招聘一批博物馆专职讲解员,把文管所、博物馆现有在编人员从事务性的讲解工作中挣脱出来,专心从事文物保护管理工作。三是加强专职文保员队伍建设。尽快补齐市、县级文保员缺口。四是定期举办文物保护培训班,增强基层文物保护工作的水平。
(三)推进编制全县文物保护专项规划。进一步贯彻落实各级关于文物保护工作的文件精神和要求,县政府要尽快出台我县文物保护专项规划和行动计划,指导推动文物工作有序开展。
(四)推进落实县重点文物保护项目。一是加快明中都皇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加快遗址公园在建项目建设进度,启动环境整治工程,整体提升遗址公园形象,早日达到全园开放标准。同时积极推进明中都皇城城墙申报加入世界文化遗产。二是加强钟离城遗址保护工作。加快完成《凤阳春秋钟离城遗址文物保护规划》编制和《钟离古国考古学研究》书籍的出版。开展遗址内居民进行征迁和土地流转准备工作。迅速启动钟离城遗址的考古工作。三是加强门台复烤烟厂旧址保护工作。启动对破损建筑进行抢救性维修,防止其漏雨坍塌,造成损失。尽快谋划编制专项保护规划,并结合历史文化名城创建工作,打造核心特色历史文化街区。
(五)深入挖掘文物价值,让文物“活起来”。一是挖掘现有文物资源价值,尽快完善保护、展示、利用整体化布局。二是根据散落在居民及单位手中古建筑重要程度,分批分年度,由县财政拿出资金,进行统一收购,交由文物部门进行统管,或统一由文物部门维修,同时结合乡村振兴等政策,进行统筹开发利用。三是加大革命文保单位认定力度,加强红色文物资源的研究,结合实际在南部山区设置革命文物展览馆,在讲好红色故事的同时,充分利用小岗干部学院每年面向全国培训众多学员优势,将体验红色革命历程与领略南部自然风光有机结合起来,破解南部自然景点不能纳入干部培训内容的难题,充分利用资源,丰富培训内容,增加旅游收入。四是以明文化为依托,加大研学课程投入,积极开发占领研学市场,研发设计特色文创产品,增加明文化“附加值”。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