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人民政府:
县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19次会议听取并审议了县人民政府关于《凤阳县美好乡村建设情况的报告》。常委会组成人员在审议中提出的意见和要求,经整理形成了关于审议《凤阳县美好乡村建设情况报告》的意见。现将审议意见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研究办理,并将办理情况书面一式35份按规定期限报县人大常委会。
附件:
1、关于审议《凤阳县美好乡村建设情况报告》的意见
2、凤阳县美好乡村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2013年11月15日
附件1:
关于审议《凤阳县美好乡村建设情况报告》的意见
县人民政府:
县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听取了县人民政府《关于凤阳县美好乡村建设情况报告》,现提出如下审议意见:
经县人大常委会全体组成人员审议,常委会认为,我县美好乡村建设行动较快,措施得力。县乡两级政府精心组织、谋划布局、加大投入、狠抓落实,取得了较好的成效。4个重点村的村容村貌基本改观,基础设施初步完善,绿化美化进展较快,主导产业有所发展,村民收入明显提高。其他22个示范村也有不同程度的推进,合蚌路、明临路等主干道路两侧的村镇、社区的面貌也有所改善。实施以来,县乡政府也遇到一些困难和问题,比如投资渠道单一、村民积极性不高等,阻碍了此项工作的深入开展。
针对当前我县美好乡村建设的现实和状况,为进一步推进此项工作,常委会建议:
第一,因地制宜,加强分类指导。
鉴于目前示范村自身投入不足、县财力有限的状况,我县美好乡村建设务必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可选择四种类型分别对待:一是选择少量典型村,树立全县建设标杆。像小岗村等,县财政给予重点支持,努力达到省市建设标准。二是每个乡镇选择少量的指导扶持型示范村,以村民自建为主,县乡财政支持为辅,以期达到周边示范的作用。三是对一些具有历史人文自然特色的村(可称之为历史自然型村),引导发展特色产业。政府要加强规划,引导和鼓励当地村民和社会投资者增加投入,以产业发展推动改善村容村貌建设。四是鼓励本土企业和在外地创业成功的企业家加入家乡美好乡村建设(可称之为鼓励支持型)。对于这类村,政府重在引导,撮合配对,制定相关引导政策。
第二,还原主体,调动村民积极性。
目前我县建设的示范村,多数采用政府规划、集中建设、统一标准,一步到位的办法,政府成了建设主体,真正的主体村民却没有积极性,甚至严重不配合。改变这种状况必须调动村民的积极性。首先,建设规划必须切合当地实际,量力而行,要得到村民们的认可。可以不必异地重建的,尽量原地规划;可以不重新建房的,尽量整修完善;达不到一次性改观的,可以分步实施。政府的主要工作在基础设施配套和环境整治方面。其次,要选择有积极性的村首先建设。哪个村积极性高、村民意见一致就实施哪个村。政府首先要鼓励村民自建,谁建得好、谁率先完成就奖励谁。再次,要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建设,特别要鼓励企业参与建设。要想形成这种局面,关键要制定有吸引力的政策,让社会投资者、企业等愿意参与其中,而且参与之后会带来利益。
第三,统筹兼顾,推进工作突出重点。
像小岗村、东陵村,政府必须加大投入。主干公路沿线的村和社区应该率先列入规划,比如合蚌路至小岗沿线、明光至凤阳沿线、合蚌路沿线、淮南线沿线等,政府增加投入固然重要,重点要在建设规划上和投资政策上下功夫,要充分调动当地村民和社会投资者积极性。沿线之外要有选择性的突破,特别是目前全县规划中,重点在中部和东部地区,西部地区布局很少,应该统筹兼顾。
第四,产业突破,夯实建设基础。
乡村能否美好,美好能否保持,关键是村民能否真正富裕起来。各级政府要把发展农村产业作为重中之重来抓,调动各部门力量来推进和扶持当地产业发展。比如,加大土地流转力度,支持家庭农场发展;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进规模化现代农业;推进农村生产要素市场化,增强农村产业发展活力;完善农村产业投资担保制度,引导金融资本和金融贷款流向农村;加大适应技术培训和人才培养,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全面提高农村产业经济效益等。
凤阳县人大常委会
2013年11月15日
附件2:
凤阳县美好乡村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县人大常委会美好乡村建设调研组
(2013年11月15日)
根据年度工作安排,11月1日,县人大常委会组成调研组,就全县美好乡村建设情况开展调研。
一、开展情况
去年9月份省市委提出美好乡村建设号召以后,县委县政府积极响应,按照“培育中心村、整治自然村、提升特色村”的要求,结合凤 阳实际,理思路、树目标、抓示范,认真谋划,统筹推进。
一年来,各级政府开展的主要工作和取得的成效:
1、精心组织,狠抓落实。
成立了县美好乡村建设领导组和指挥部,由主要负责同志担任组长和指挥长,各职能部门参与。指挥部抽调人员集中办公。各乡镇也成立了相应的组织,安排专人驻村推进工作。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进美好乡村建设的决定》、《凤阳县整合涉农资金支持美好乡村建设实施意见》、《凤阳县财政支持美好乡村建设专项资金使用管理暂行办法》和《凤阳县美好乡村建设招标管理工作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
建立了五项工作机制:一是建立“32211”工作推进机制。即乡镇每月汇报3次工作、召开2次会议(1次现场会和1次调度会)、开展2次督查、进行1次排名,每季度组织1次以“看亮点、看形象、看成效,比速度、比质量、比办法”为内容的“三看三比”活动。二是建立领导联系机制。小岗、东陵、石塘、梨园四个重点村,确定了主要领导、分管领导联系制度。三是建立部门帮扶机制。建立了县直部门帮扶美好乡村示范点制度。四是建立分月考核机制。对当年确立的建设目标实行分类、分月考核。五是建立奖补激励机制。县财政每年拿出不低于3000万元用于美好乡村建设奖补。
2、谋划布局,突出重点。
编制了《凤阳县美好乡村建设规划(2012—2020年)》、《凤阳县村庄布点规划》和31个中心村建设规划。在布局上实施 “23338”工程,即:打造小岗村、东陵村2个省级示范村,推进府城至韭山洞、府城至小岗、园区至临淮关3条示范带和交通线、边界线、连接线3条风景线,推进31个中心村建设和81个自然村改造。从2013年开始,每年培育建设30个左右中心村,到2016年50%以上中心村达到建设要求,到2020年90%以上中心村达到建设要求。
今年以来,一是主抓“四村”。集中人力、物力、财力,重点抓小岗、石塘、东陵、梨园四个村。二是带动“六村”。即宋集村、大王府村、大青郢村、向阳村、蒋庄村和水平村6个村。三是串珠连线。围绕板桥—大溪河—小岗—总铺—府城—临淮关50多公里环线,打造沿路的板桥社区和桥西村、黄泥铺街道和清塘街道、大通桥村,形成一条美好乡村示范带。
3、项目投入,改观面貌。
今年县政府已向石塘、东陵等重点示范村预拨财政专项资金1600万元;向桥西村、清塘街道、黄泥铺街道等5个环线整治示范村预拨专项资金250万元;向其余22个中心村预拨专项资金440万元。整合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和小农水改造等涉农项目资金4532万元,用于小岗村4300亩高标准农田建设;整合新农村建设资金3600万元,用于小岗村居民新区房屋改造和配套设施建设。
在村庄建设上,各示范村围绕“11+4”目标要求,推进配套设施建设。一是新、改、扩建道路。完成总长约18.2千米。二是推进村内公共设施建设。重点村相继建成村小学、幼儿园、卫生室、图书室、便民超市、公厕、公共服务中心、文化健身广场、污水处理设施等。三是开展植树绿化。重点村新栽绿化树木5万余棵,完成景观绿化带2360平方;其他村完成森林长廊示范路建设49.1公里,造林面积已达8万多亩。四是开展村庄环境整治。成立保洁队伍,配置垃圾桶、垃圾车,清理垃圾、拆除危旧破房和厕所、猪圈等,改造房屋320户5.3万平方。
在环线整治上,沿线可视范围内的房屋外立面进行了一次统一改造出新,脏乱差状况进行了集中治理。
一年来,我县在美好乡村建设过程中也遇到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投入资金不足,渠道单一。由于我县绝大部份村缺少集体经济,而村民又不认为是他们自己的事,变成了政府想、政府出钱,建设资金全靠政府投资的局面。二是产业发展滞后,支撑力量薄弱。示范村普遍缺少主导产业,经济基础薄弱,村民收入不高。三是后续管理乏力,机制不活。目前重点示范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已初具模样,但是今后如何管理,谁来管理,钱从哪里来等,都还是问题。
二、几点建议
第一,因地制宜,加强分类指导。
鉴于目前示范村自身投入不足、县财力有限的状况,我县美好乡村建设务必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可选择四种类型分别对待:一是选择少量典型村,树立全县建设标杆。像小岗村等,县财政给予重点支持,努力达到省市建设标准。二是每个乡镇选择一个或者几个指导扶持型的示范村,以村民自建为主,乡镇财政支持为辅,以期达到周边示范的作用。三是对一些具有历史人文自然特色的村(可称之为历史自然型村),引导发展特色产业。政府要加强规划,引导和鼓励当地村民和社会投资者增加投入,以产业发展推动改善村容村貌建设。四是鼓励本土企业和在外地创业成功企业老板加入家乡美好乡村建设(可称之为鼓励支持型)。对于这类村,政府重在引导,撮合配对,制定相关引导政策。
第二,还原主体,调动村民积极性。
目前我县所建设的示范村,多数采用政府规划、集中建设、统一标准,一步到位的办法,政府成了建设主体,真正的主体村民却没有积极性,甚至严重不配合。改变这种状况必须调动村民的积极性。首先,建设规划必须切合当地实际,量力而行,要得到村民们的认可。可以不必异地重建的,尽量原地规划;可以不重新建房的,尽量整修完善;达不到一次性改观的,可以分步实施。政府的主要工作在基础设施配套和环境整治方面。其次,要选择有积极性的村首先建设。哪个村积极性高、村民意见一致就实施哪个村。政府首先要鼓励村民自建,谁建得好、谁率先完成就奖励谁。再次,要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建设,特别要鼓励企业参与建设。要想形成这种局面,关键要制定有吸引力的政策,让社会投资者、企业等愿意参与其中,而且参与之后会带来利益。
第三,统筹兼顾,推进工作突出重点。
像小岗村、东陵村,政府必须加大投入。主干公路沿线的村和社区应该率先列入规划,比如合蚌路至小岗沿线、明光至凤阳沿线、合蚌路沿线、淮南线沿线等,政府增加投入固然重要,重点要在建设规划上和投资政策上下功夫,要充分调动当地村民和社会投资者积极性。沿线之外要有选择性的突破,特别是目前全县规划中,重点在中部和东部地区,西部地区布局很少,应该统筹兼顾。
第四,产业突破,夯实建设基础。
乡村能否美好,美好能否保持,关键是村民能否真正富裕起来。各级政府要把发展农村产业作为重中之重来抓,调动各部门力量来推进和扶持当地产业发展。比如,加大土地流转力度,支持家庭农场发展;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进规模化现代农业;推进农村生产要素市场化,增强农村产业发展活力;完善农村产业投资担保制度,引导金融资本和金融贷款流向农村;加大适应技术培训和人才培养,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全面提高农村产业经济效益等。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