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审议意见

关于印发县人大常委会《审议凤阳县农村水利建设情况汇报意见》的通知

发布时间:2013-11-22 09:05:27 浏览:3666 次
【字体大小:


县人民政府:
    县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19次会议听取并审议了县人民政府《关于凤阳县农村水利建设情况的汇报》。常委会组成人员在审议中提出的意见和要求,经整理形成了关于审议《关于凤阳县农村水利建设情况汇报》的意见。现将审议意见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研究办理,并将办理情况书面一式35份按规定期限报县人大常委会。
    附件:
    1、关于审议《关于凤阳县农村水利建设情况汇报》的意见
    2、关于凤阳县农村水利建设情况的视察报告

 

 

                                                2013年11月15日

 

附件1:

                              关于审议《凤阳县农村水利建设情况汇报》的意见

县人民政府:
    县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听取并审议了县人民政府《关于凤阳县农村水利建设情况汇报》。
常委会组成人员审议认为,县政府高度重视农村水利建设工作,科学规划,加大投入,重点实施,改善了我县水利条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针对农村水利建设工作存在的问题,常委会组成人员向县政府提出如下审议意见:
    一、统筹兼顾,重点推进。要认真执行农田水利建设规划,全面谋划,本着“先急后缓,突出重点”的原则,分步实施,抓好落实。要继续深化农田水利重点环节改革,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和旱作农业,不断提高农业抗御洪涝干旱灾害能力,加快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当前要抓住有利天气,加大督查力度,督促未开工项目迅速开工,已开工项目尽快完工,坚决杜绝“半拉子”工程,确保水利兴修任务全面完成。
   二、加大投入,奖补兑现。要认真贯彻中央[2011]1号文件精神,建立健全以公共财政为主的多元化投入稳定增长机制,保证财政预算的投入,积极向上争取中央和省市资金支持,建立和完善农民水利投入机制,积极吸引信贷资金投入,进一步加大大塘、深塘、机井等水利工程项目以奖代补资金投入力度。要建立健全农田水利兴修评价体系,全面落实农田水利兴修一把手负责制和部门分工负责制,实行现场验收、量化计分、兑现奖补。
   三、强化管理,提升服务。要积极探索,明确产权和管理主体,完善管理办法,理顺管理体制,充分发挥村级水管员作用,切实解决“重建轻管”问题,使工程管理逐步走向市场化、社会化。要强化工程建设的技术指导和后期技术服务,确保工程质量,发挥工程效益,全面提高水利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

 

                                         凤阳县人大常委会
                                             2013年11月15日
 

附件2:

                                 关于凤阳县农村水利建设情况的视察报告
                                        县人大常委会视察组
                                         (2013年11月15日)

    根据县人大常委会2013年工作计划安排,10月31日,县人大常委会组织部分县人大代表、机关负责人对我县农田水利建设开展情况进行视察,视察组实地走访了临淮关镇姚湾退堤工程、黄湾乡柳沟清淤工程、板桥镇周巷大沟清淤工程、板桥河治理工程、大溪河镇丁家大塘扩挖工程、小溪河镇小岗村4300亩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示范片工程、殷涧镇卸店水库加固工程等,听取了项目建设情况汇报,在此基础上就我县农田水利建设情况进行了交流讨论,视察组充分肯定了我县农田水利建设工作所取得的成绩,交流分析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下一步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现将视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农村水利建设基本情况
  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建设,我县南蓄北提的水利格局已基本形成。全县已建成中型水库4座,小型水库133座,5000方以上当家塘坝8766面,固定机电排灌站170处、329台套2.918万千瓦。截至2012年底,全县各类蓄水工程总库容3.8亿立方米,兴利库容2.3亿立方米,已实现有效灌溉面积86.92万亩,旱涝保收面积64.74万亩。按照区域规划,结合流域特点,全县共设置7个中心水利水保站,228个行政村和农村社区,每村都聘任了1名村级水管员。
  (一)完善政策,不断加大投入力度。为切实增加农村水利建设投入,县政府及时修订《凤阳县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考评奖励办法》,县财政大幅提高农田水利“以奖代补”标准。凡纳入国家加固计划的小水库,乡镇完成征地、拆迁、伐树、放水的,县财政每座奖补8万元;万方以上塘坝扩挖工程,经验收合格,按照蓄水多少,每面塘坝分别奖补5万元、4万元和3万元;河沟清淤工程,单项工程完成土方10万方以上的,经验收合格,工程经费县财政和乡镇按照八二比例分担;完成土方5万方以上的,按七三比例分担;完成土方3万方以上的,按五五比例分担;3万方以下的,按实际完成土方每方奖补2元;圩堤加固工程,完成土方5万方以上的,经验收合格,按七三比例分担;完成土方3万方以上的,按五五比例分担。仅2011和2012两年,县财政就整合农田水利建设“以奖代补”资金3996万元,其中县本级财政承担2318万元(含一事一议资金)。
    (二)抓住重点,统筹推进建设步伐。一是小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我县共有在册小型水库133座,其中小(1)型水库15座,小(2)型水库118座。自2007年起,根据中央、省、市统一安排,我县逐年推进小水库除险加固工作,并将此项工程列为32项民生工程之一。截至2013年汛前,全县已累计完成小水库除险加固72座,其中小(1)型水库15座,小(2)型水库57座,累计完成投资9648万元。今年汛后又开工5座,目前正在顺利推进。二是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我县共有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37.92万人。自2006年实施这一工程以来,依托四座中型水库,我县已建成日产千吨以上自来水厂8座,总设计生产能力7.7万吨/日,通过管网辐射,结合其它小型集中供水工程,至2012年底,全县已解决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25.1万人,累计完成投资1.13亿元。剩余12.82万人口饮水不安全问题,将在2015年以前全部解决。今年计划再解决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2.5万人,年度前可全部完工。三是农田水利“三加一”工程。按照全省统一部署,从2011年开始利用几年时间,将所有农村塘坝扩挖一遍,所有农村河沟清淤一遍,并对农村泵站进行改造。2011和2012两年我县已扩挖塘坝3361面,其中万方以上当家塘坝1007面;清淤农村河沟105条,其中10平方公里以上重点河沟45条,改造农村小型泵站10处470千瓦,完善乡镇中心水利站3处,完成土石方3380万方。
    (三)建管并重,改革优化运管机制。为加强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管理和养护,建立农村小型水利工程良性运行管理机制,确保工程长期发挥效益。我县在完成7个中心水利水保站建设的基础上,2012年又进一步深化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探索建立了村级水管员队伍。县政府出台了《凤阳县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管护暂行办法》(凤政〔2012〕118号),全县共选聘村级水管员228名,县财政参照村两委副职的补助标准(2013年为每人每月450元),对水管员进行补助。同时落实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运行维护专项资金,县政府按照每亩耕地2元和每个乡镇10万元的标准,设立小型农田水利管理和维护专项资金,并纳入财政预算。县级专项资金按照小(一)型水库每年每座1万元、小(二)型水库每年每座5千元、小机电站每年每千瓦100元、千亩以上生产圩堤每年每口1万元的标准,安排年度县级管护维修资金,专项用于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运行与维护。今年313.7万元管护资金已落实到位。
    (四)抢抓时机,全面完成目标任务。根据市农建指挥部《滁州市2013-2014年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规划工作指导意见》下达的兴修任务量,县政府及时出台了《今冬明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意见》,今冬明春,我县共规划建设各类工程2161处,计划完成土石方1726万方,扩挖塘坝1863面(其中万方以上当家塘423面),清淤河沟52条(其中10~50平方公里的重点河沟16条),清淤灌区渠道16条,更新改造小型泵站8处528万千瓦,加固圩堤4处,除险加固小水库5座,解决2.5万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继续实施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计划实现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2.5万亩,改善有效灌溉面积4.5万亩;净增除涝面积1万亩,改善除涝面积2.5万亩;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0.5万亩;建设高标准农田水利5.5万亩。新增蓄水能力600万立方米。要求各乡镇重点兴修工程立即启动,11月中下旬掀起高潮,12月份为水利兴修突击月,元月份基本完成任务,春节前竣工验收。
  截至目前,农村饮水安全、小农水重点县及小水库除险加固等项目工程已全部开工,全县已开工各类工程552处,完成土方670万方,已累计投入各类施工机械482台套,实现新增蓄水105万方。
    二、存在问题
    当前,我县农田水利发展形势总体看好,但农田水利建设历史欠账多、薄弱环节多、积累矛盾多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快速推进,我县水资源供需的矛盾将日益突出,农田水利建设滞后问题将愈加凸显。
    一是农田水利基础薄弱。现有生产圩堤存在堤身单薄,堤顶高程不足,防洪标准低的问题;部分大、中沟多年未疏浚,淤积严重,水草滋生,水流不畅;村塘淤积严重,蓄水能力不足,水质差;小型机电站破损较为严重,渠道被侵占和破坏,灌区面积萎缩;其它小型水利工程不配套,老化失修严重,今年大旱凸显了小型水利设施的问题。农田灌排“最后一公里”问题仍较突出。
    二是资金投入缺口较大。虽然各级财政加大了资金投入,但是与“两工”取消后的资金缺口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目前,我县农田水利建设主要依靠政府投入,投资渠道单一,投资严重不足。近几年,中央和省市出台一些财政补助政策,大多投向大型骨干水利工程,对小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补助项目少、补助资金少,争取项目比较困难,同时,对地方政府配套资金都有明确要求,财政预算压力较大。
    三是管护服务亟待加强。“重建轻管”现象依然存在,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还不能满足管理需求,虽然县财政已落实管护资金,多数乡镇存在管护主体不明确、管护责任不落实、管护措施不到位,直接影响了农田水利工程的运行和效益发挥。
  三、意见和建议
    根据视察中发现的问题,结合我县工作实际,向县政府提出如下意见和建议:
    (一)统筹兼顾,重点推进。要认真执行农田水利建设规划,全面谋划,本着“先急后缓,突出重点”的原则,分步实施,抓好落实。要继续深化农田水利重点环节改革,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和旱作农业,不断提高农业抗御洪涝干旱灾害能力,加快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当前要抓住有利天气,大干二个月,确保年底前完成水利兴修主体工程建设任务。要加大督查力度,督促未开工项目迅速开工,已开工项目尽快完工,坚决杜绝“半拉子”工程,确保任务全面完成。
    (二)加大投入,奖补兑现。要认真贯彻中央[2011]1号文件精神,建立健全以公共财政为主的多元化投入稳定增长机制,保证财政预算的投入,积极向上争取中央和省市资金支持,建立和完善农民水利投入机制,积极吸引信贷资金投入。要建立健全农田水利兴修评价体系,全面落实农田水利兴修一把手负责制和部门分工负责制,实行现场验收、量化计分、兑现奖补。
    (三)强化管理,提升服务。要积极探索,明确产权和管理主体,完善管理办法,理顺管理体制,充分发挥村级水管员作用,切实解决“重建轻管”问题,使工程管理逐步走向市场化、社会化。要强化工程建设的技术指导和后期技术服务,确保工程质量,发挥工程效益,全面提高水利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
以上报告,请予审议。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