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人常〔2010〕34号
县人民政府:
县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七次会议听取并审议了县人民政府副县长高有才所作的《关于全县旅游业发展情况的报告》。会议同意这个报告。常委会组成人员在审议中提出的意见和要求,经整理形成了《县人大常委会审议全县旅游业发展情况报告的意见》。现将审议意见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研究办理,并将办理情况书面一式35份于2010年12月10日前报县人大常委会。
附件:1、《县人大常委会审议全县旅游业发展情况报告的意见》;
2、《关于全县旅游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2010年11月3日
附件1:
县人大常委会审议全县旅游业发展情况
报告的意见
县人民政府:
县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七次会议,听取了县政府《关于凤阳县旅游产业发展情况的报告》并进行了认真审议。常委会组成人员审议认为,近年来,县政府立足资源优势,加快旅游资源开发,完善旅游配套设施,强化旅游宣传,积极推动旅游产业发展,使旅游业成为县域经济的重要产业之一,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大幅提升,并呈现健康平稳发展态势。
常委会组成人员审议指出,我县旅游工作和旅游业发展取得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与不足,如旅游规划编制相对滞后;旅游产业化水平不高,经济总量偏低;旅游服务配套要素亟待完善;管理体制尚未理顺,历史遗留问题较多,这些问题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景区的建设和发展。为此提出如下意见和建议:
(一)科学谋划,加强旅游规划编制。按照全省旅游发展的总体布局,组织专家高质量编制全县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和“十二五”中期规划,使旅游发展目标明确,并认真组织好实施,在规化的基础上,根据我县旅游资源的实际情况,明确我县旅游发展定位,突出特色,高水平地策划一批有影响的旅游精品项目,同时对已有景区实施改造提升,使之增加新的亮点,焕发新的活力,努力提升我县旅游业的整体吸引力和竞争力。
(二)坚持改革创新,加大旅游业开放开发力度。我县虽然旅游资源优势明显,但县域经济实力支撑和推动能力有限,很难形成超常规、跳跃式的发展局面,为了促进旅游产业大发展,早日实现旅游大县、强县的目标,要敢于解放思想,发展思路上要有所创新,在坚持规化先行的基础上,每年推出若干重大旅游建设项目,对外招商,引进外资、外智,迅速增强凤阳旅游的软硬实力,同时积极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使凤阳旅游产业跃上新台阶。
(三)完善要素,着力开发旅游配套产品。要不断完善旅游要素,抓好旅游市场产品的培育,推进旅游配套设施建设。一是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按照旅游行业“吃住行游购娱”的要求,加快城市功能建设,配套发展餐饮、购物、娱乐和接待住宿、交通等相关旅游服务设施,增建星级宾馆、商务酒店、民俗商业街等,提升旅游市场综合服务能力。二是加快旅游特色商品的研发力度。要根据我县旅游资源和旅游市场特点,积极开发具有凤阳特色、体现凤阳旅游文化内涵的旅游纪念品和商品。三是加快旅游从业人员队伍建设。建立科学合理的旅游人才引进机制和内部人才选拔机制,让行业内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培养造就一批优秀的旅游经营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
(四)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优化旅游发展环境。一是县政府应根据全县财政收入增长情况合理增加旅游发展基金数额,用于景点建设与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二是政府应重视城市文明创建,保持城市洁净、文明、美化,形成优美古城印象;三是要解决景区管理上部门掣肘问题。可探索性的组建规格较高的“景区管委会”,协调解决景区建设发展中的诸多矛盾问题;四是继续加大凤阳旅游的宣传促销力度,不断提升凤阳的整体形象。
附件2:
关于全县旅游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县人大常委会
教科文卫工委
(2010年10月)
主任、副主任、委员:
为科学有效审议好县人民政府关于全县旅游业发展情况的报告,按照县人大常委会2010年工作安排,我们组成调研组于8月24日至25日对我县旅游工作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组实地察看了狼巷迷谷、小岗村、明皇陵、鼓楼等旅游景点,召开了座谈会,听取了县政府及旅游部门负责同志相关工作情况的汇报,现将情况汇总报告如下。
一、 主要工作及成效
近年来,县政府立足资源优势,加快旅游资源开发和景点建设,完善旅游配套设施,强化旅游宣传,积极推动旅游产业发展,使旅游业成为县域经济的重要产业之一。2009年,全年接待游客137.5万人次,实现门票收入1510.2万元,同比分别增长32.2%和30.4%。我县旅游产业呈现健康平稳的发展态势。
(一)深化体制改革,旅游资源得到有效整合。
县政府注重深化旅游体制改革,强化旅游资源整合。2008年旅游管理体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改变了多年来旅游行政管理“割据”的局面,成立了旅游发展委员会和凤阳县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将各景区(点)纳入公司统一管理。完成了事业单位转制改企工作,同时,优化人员结构,实现了行业资源的有效整合,推进了旅游资源与市场的对接,提高了旅游综合开发和经营管理水平,公司经济效益显著提升。
(二)加大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旅游配套设施进一步完善。
县政府近年来高度重视景区配套设施建设,先后筹集资金5000多万元投入景区建设。一是围绕纪念大包干30周年,着力打造小岗红色旅游基地,完成了小岗旅游快速通道建设、大包干纪念馆展馆的布展和门厅及报告厅的改造,策划建成了“当年农家”景区。二是实现了韭山洞、狼巷迷谷景区道路的硬化,完成了狼巷迷谷景区备用停车场修建、紫藤长廊建设工程、禅窟寺禅房的重建等工程。建造了移动通讯接收塔,韭山洞洞内配套了移动通讯接收设施,景区实现了无障碍通讯,完成了南部山区的网络建设。三是完成了对皇陵景区祭祀台的修建、坟丘进行封土维护,碑亭的修缮及环境的绿化等。四是完成了龙兴寺景区“七佛宝塔”、“五百罗汉堂”等工程建设。
(三)注重宣传营销,实施精品战略,我县旅游知名度大幅提高。
一是注重宣传,几年来,县政府多层次、多形式、全方位开展旅游宣传营销,成功举办了三届中国•凤阳花鼓文化旅游节、六届小岗村葡萄文化旅游节,百团万人大型旅游推介会和旅游项目推介会等活动,宣传凤阳旅游形象,提升了凤阳旅游知名度。二是着力打造旅游精品。成功申报创建了狼巷迷谷和小岗村乡村旅游区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韭山洞、鼓楼和龙兴寺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藤茶山庄”为三星级农家乐示范点。
(四)规范旅游市场管理,旅游服务质量得到提升。
县政府积极规范旅游市场行为,注重旅游服务质量的提升。成立了县旅游协会,组建了导游服务公司,招聘了一批学历高、气质好、形象佳、业务能力强的导游,强化导游培训和星级考核,提高全县导游人员的整体素质。
二、存在问题与不足
我县旅游工作和旅游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与不足,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规划相对滞后。我县现有的旅游规划系2005年编制,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原有的旅游规划已不切合目前的旅游开发实际,制定和完善新的全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化,使旅游发展目标明确,有章可循,已成当务之急。
(二)旅游产业化水平不高,经济总量低。旅游业具有产业关联度比较大的特点,目前我县旅游仍以观光旅游为主,门票收入占旅游总收入的比重较大,食住等其他相关产业占旅游总收入的比重较小,“吃、住、行、游、购、娱”等行业还未形成互动共赢的运行模式,旅游业总收入占全县经济总收入的比例与全国优秀旅游城市相比差距较大。
(三)旅游服务配套要素亟待完善。主要表现在:一是餐饮、住宿接待规模较小,不能充分满足游客的需求。2009年,我县全年接待游客达137.5万人次,平均日接待游客约3767人,而目前我县规模接待水平日平均不足500人,接待能力明显不足;二是通往景区旅游道路路况和环境较差,从总铺、亮岗、陈圩等进入景区的道路,路面损毁严重,道路狭窄,沿途集镇、村庄长期占道经营,路边堆放垃圾杂物等侵占路面,给游客进入景区带来不便;三是通往景区的交通不便利,现游客到景区只有凤阳至景区农村班线客车,不定期发车,对游客票价也不按物价部门核准执行,尤其到了旅游旺季,承载力不够,直接影响了游客的出行;四是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存在品种少,档次低,品牌知名度不高,研发宣传不够深入,缺乏资金投入,政策引导等问题,影响了我县旅游业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五是旅游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缺乏中高级人才。
(四)体制尚未理顺,历史遗留问题较多,制约了景区的建设和发展。如狼巷迷谷、韭山洞两个景区出洞口道路属于定远县地界,时常有矛盾发生,阻碍了景区的发展建设,且景区都在大银山林场范围,一些游览道路相关设施需开发建设,但因占用林地方面无法解决,影响了景区整体效益的发挥;皇陵景区围墙以外属皇陵农场所有,停车场迟迟不能建设,严重影响了4A级景点的申报;另景区的文物归属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管理,而旅游资源的管理、开发和保护工作不可避免的涉及相关文物,两个部门考虑问题角度不同,可能导致责任不明。
三、意见和建议
为全面提升我县旅游业发展层次和水平,推动我县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科学规划,加强旅游规划编制。按照全省旅游发展的总体布局,组织专家高质量编制全县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和“十二五”中期规划,使旅游发展目标明确,并认真组织好实施,在规化的基础上,根据我县旅游资源的实际情况,明确我县旅游发展定位,突出特色,高水平地策划一批有影响的旅游精品项目,同时对已有景区实施改造提升,使之增加新的亮点,焕发新的活力,努力提升我县旅游业的整体吸引力和竞争力。
(二)坚持改革创新,加大旅游业开放开发力度。我县虽然旅游资源优势明显,但县域经济实力支撑和推动能力有限,很难形成超常规、跳跃式的发展局面,为了促进旅游产业大发展,早日实现旅游大县、强县的目标,要敢于解放思想,发展思路上要有所创新,在坚持规化先行的基础上,每年推出若干重大旅游建设项目,对外招商,引进外资、外智,迅速增强凤阳旅游的软硬实力,同时积极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使凤阳旅游产业跃上新台阶。
(三)完善要素,着力开发旅游配套产品。要不断完善旅游要素,抓好旅游市场产品的培育,推进旅游配套设施建设。一是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按照旅游行业“吃住行游购娱”的要求,加快城市功能建设,配套发展餐饮、购物、娱乐和接待住宿、交通等相关旅游服务设施,增建星级宾馆、商务酒店、民俗商业街等,提升旅游市场综合服务能力。二是加快旅游特色商品的研发力度。要根据我县旅游资源和旅游市场特点,积极开发具有凤阳特色、体现凤阳旅游文化内涵的旅游纪念品和商品。三是加快旅游从业人员队伍建设。建立科学合理的旅游人才引进机制和内部人才选拔机制,让行业内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培养造就一批优秀的旅游经营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
(四)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优化旅游发展环境。一是县政府应根据全县财政收入增长情况合理增加旅游发展基金数额,用于景点建设与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二是政府应重视城市文明创建,保持城市洁净、文明、美化,形成优美古城印象;三是要解决景区管理上部门掣肘问题。可探索性的组建设由旅游、文化、林业、土地等部门参加的“景区管委会”,协调解决景区建设发展中的诸多矛盾问题;四是继续加大凤阳旅游的宣传促销力度,不断提升凤阳的整体形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