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审议意见

关于印发《县人大常委会审议关于全县中医药传承创新情况报告意见》的通知

发布时间:2022-12-07 09:12:01 作者:凤阳县人大 浏览:14579 次
【字体大小:

 

凤人常〔2022〕61号

县人民政府:

  县十七届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县政府《关于全县中医药传承创新情况报告》。经整理形成审议意见,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研究办理,并将办理情况书面一式45份于2022年12月底前报县人大常委会。

  附件:

  1、县人大常委会审议《关于全县中医药传承创新情况报告》的意见;

  2、关于中医药传承创新情况的调研报告。

 

 

                                                                                                                                                                          2022年12月2日

抄报:市人大常委会,县委。

抄送:县政协,县监委、县法院,县检察院,县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

 

附件1:

 

县人大常委会审议《关于全县中医药传承创新情况报告》的意见

 

县人民政府:

  2022年12月2日,县十七届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县政府《关于全县中医药传承创新情况报告》。会议认为,近年来,我县通过开展全国基层中医药先进单位创建及中医药传承发展专项行动,夯实了中医药基础,提升了中医药服务,弘扬中了中医药文化,促进了中医药传承发展。

  会议指出,我县中医药传承创新工作初见成效,但是随着人民群众对中医服务的需求,中医药传承创新工作问题也逐渐显现,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中医药扶持力度不大。二是中医药专业人才紧缺。三是中医药产业发展滞后。四是中医药文化影响力不强。为进一步推进我县中医药传承创新工作,助力基层医疗机构中医药技术的推广应用,放大医改政策的惠民效果针对存在的问题,常委会组成人员提出如下意见:

 (一)加大中医药事业扶持力度。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各级关于中医药工作的文件精神和要求,县政府要尽快出台我县中医药发展专项规划和行动计划,指导推动中医药工作有序开展。县财政部门要加大对中医药事业投入力度,设立中医药工作专项经费,为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资金保障。县医保部门要积极向上级医保部门争取中医药报销政策支持,降低群众看中医成本。县政府要加强统筹调度,进一步完善中医药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形成政府推动、部门联动、上下互动的工作机制,不断解决制约中医药事业发展的瓶颈和难点。

 (二)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县财政、人社、卫健部门要建立和完善基层医疗机构绩效工资分配办法,加大向中医药人员倾斜力度。县人社、卫健部门要加大中医药人员招聘力度,及时制订中医药人才招聘计划,中医药人才可以在编制统筹上优先考虑、条件适当放宽。县人社部门要继续开展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培养工作,培养中医学专业医学生毕业后进入基层医疗机构;要进一步落实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在基层医疗机构累计工作满5年且取得中级职称的,可以提前1年申报副高职称工作。县卫健部门要加大西学中及中医适宜技术培训,不断提高基层中医药人员整体服务水平。

 (三)加快中医药产业做大做强。县农业农村局要结合我县中药材产业发展实际,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提高中药材种植集约化程度,扩大中药材种植面积。要围绕“中医药+”全产业链,全面招商,精准帮扶,培优育强,做大做强一批中医药产业项目。县科技局要指导鼓励医疗机构和企业开展科技创新,借力县级科技计划项目单独指标支持,积极开展重点领域技术攻关。相关部门要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中医药”和“中医药+”,形成更多融入中医药的健康养老、健康旅游、健康家居、健康食品等新业态,推动医、养、文、旅融合发展。

 (四)加速中医药文化基地建设。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指示精神,加速中医药这一中国传统文化瑰宝在我县的传承发展,卫健部门一方面要加快推进治未病健康工程,加强治未病服务体系建设,提高中医辨证施治和中医特色诊疗水平,开设中医护理门诊,推广中医康复适宜技术,发挥中医药在防治疾病中的独特优势。另一方面,要联合县科协建设县级中药文化宣传科普教育基地,深入开展中医药文化宣传,普及中医养生保健知识和方法,逐步改变群众的就医观念,营造崇尚中医药的浓厚氛围。

 


附件2:

 

关于中医药传承创新情况的调研报告

县人大常委会调研组

2022年12月2日

 

 

主任,各位副主任、委员:

  根据县人大常委会工作安排,10月14日,高有才副主任带领人大调研组就我县中医传承创新发展情况进行专项调研。通过现场调研、听取汇报、组织座谈的方式,考察了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工作情况。现将有关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总体情况

  近年来,我县通过开展全国基层中医药先进单位创建及中医药传承发展专项行动,以“创新、人才、文化”为发展思路,夯实中医药基础设施,提升中医药服务内涵,弘扬中医药文化精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2021年12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正式命名凤阳县为2019-2021年创建周期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 

   二、主要做法

 (一)建立健全中医药保障机制。一是优化中医药发展环境。将中医药发展纳入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及县政府重点工作,制定了《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工作意见》,建立了中医药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二是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县委、县政府全额投入5亿元用于县中医院新院区一期和二期工程建设,县中医院医疗基础设施和服务环境得到明显提升,目前正积极谋划三期建设工程申报专项债项目。三是扩大医保支付范围。将县中医院纳入国家医保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定点范围,提升县中医院区域辐射能力。今年5月在原有15家乡镇卫生院扩大中医适宜技术按病种付费试点范围和试点病种。实行基层医疗机构日间病床收治住院病种付费试点和县级医院门诊中医适宜技术按病种付费等。

 (二)持续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与水平。一是健全中医药服务网络。建立健全以县中医院为龙头、县人民医院、县妇计中心及乡镇卫生院为骨干、村卫生室为网底、民营中医医疗机构为补充的中医药网络体系。县中医院成功创建二级甲等中医医院,发挥中医专科专病优势,加强针灸科、糖尿病科中医特色重点专科建设。15家乡镇卫生院均建有氛围浓厚的中医药综合服务区,均能提供6类10项以上中医适宜技术,规范化提供中医药养身保健服务,配备配足中医药专职人员。218家村卫生室均能提供中医药服务,其中198家村卫生室能提供4类6项中医适宜技术,占比达90.82%。二是创建中医特色乡镇卫生院和卫生室。2021年以来,建成府城、大庙等中医特色乡镇卫生院以及一批中医特色村卫生室,基层医疗机构中医药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

 (三)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一是引进培养中医名医。建立“安徽省名中医刘健教授工作室暨博士工作站”和“贡国付-安徽省基层名老中医工作室”。加大中医药人员招聘力度,引进14名中医专业高层次人才,加强中医药人员培养,提高基层中医药人员从业水平和服务能力。二是实施中医人才倾斜政策。进一步拓宽中医药人员晋升通道,为县中医院周转池单独核定岗位设置方案,中高级岗位结构比例达到40%和28%。在中都名医、乡镇卫生院优秀骨干医师评选活动中,在同等条件下向中医药人员倾斜,激发中医药人员职业荣誉感和工作积极性。

 (四)发展中草药深加工。凤阳县康盛生态葛业科技有限公司申请“十大皖药”示范基地,遴选确定为“十大皖药”产业示范基地,种植野生葛根3000余亩,加工基地2000多平方,年加工葛根能力10000多吨,2020年销售额800多万元,利润160多万。2022年9月正式获得了“十大皖药”种植示范基地称号。此外,我县有中药注射液生产企业1家,为安徽凤阳科苑药业有限公司,目前生产2个中药注射剂。

   三、存在问题

 (一)中医药扶持力度不大。目前尚未出台关于中医药发展的专项规划;除上级财政中医药专项资金补助之外,中医药工作经费从医改专项经费中统筹使用,未设立中医药工作专项经费;医保政策扶持力度不够,医保定点中医医疗机构仅县中医院1家,目前医保政策为市级统一,本县制定中医药医保倾斜政策有一定难度。各部门联动较少,在政策融合、协同推进上存在盲区和短板。

 (二)中医药专业人才紧缺。县域内无安徽省名中医、无较大知名度的中医医师,省基层名中医仅有一名;高级职称中医药人才较少;中医类别全科医师14名,与十四五城乡每万居民0.6-0.8名中医类别全科医生有较大差距;部分乡镇卫生院中医类别医师占同类机构医师总数比例未能超过25%。中医药人员“招不进、留不住”,中医药人才队伍老龄化,乡、村两级中医药人员整体水平不高。

 (三)中医药产业发展滞后。中药材发展规模不大,质量不优,种植面积逐年减少,全县较具规模的瓜蒌、葛根、芡实等总种植面积已不足万亩,没有龙头带动效应。中药生产企业仅一家且场地设备陈旧、加工能力不足。科技支撑薄弱,依托科技创新平台开展中医药领域科技攻关不够,截至目前全县中医药类科技计划项目申报为零,未能形成一批可推广、可应用的技术成果。中医药产业发展仍面临着内容块状分割、与一、二、三产融合脱节等困局,产业融合叠加得不到突破发展,中医药+全产业链业态尚未形成。

 (四)中医药文化影响力不强。中医药工作起步晚、基础薄弱、宣传氛围不浓,中医药诊疗特色优势作用发挥不明显,导致人民群众对中医药认可度不高,中医药文化影响力待进一步提高。

   四、相关建议

 (一)加大中医药事业扶持力度。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一系列重要论述和指示精神,落实各级法规条例,尽快出台我县中医药发展专项规划和行动计划,指导推动中医药传承发展工作。县财政要加大对中医药事业投入力度,设立中医药工作专项经费,为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资金保障。县医保局积极向上级医保部门争取中医药报销政策支持,降低群众看中医成本。进一步完善中医药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形成政府推动、部门联动、上下互动的工作机制,在医疗、医药、医保“三医联动”中,不断解决制约中医药事业发展的瓶颈和难点。

 (二)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加大中医药人员招聘力度,人社、卫健部门及时制订中医药人才招聘计划,中医药人才在编制统筹上优先考虑,条件适当放宽。继续开展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培养工作,培养中医学专业医学生毕业后进入基层医疗机构。建立和完善基层医疗机构绩效工资分配办法,加大向中医药人员倾斜力度;落实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在基层医疗机构累计工作满5年且取得中级职称的,提前1年申报副高职称。加大西学中及中医适宜技术培训,不断提高基层中医药人员整体服务水平。

 (三)加快中医药产业做大做强。结合我县中药材产业发展实际,明确目标,制定发展规划,鼓励实行产业化经营模式,提高中药材种植集约化程度,扩大中药材种植面积。围绕“中医药+”全产业链,全面招商,精准帮扶,培优育强,做大做强一批中医药产业项目。鼓励医疗机构和企业开展科技创新,借力县级科技计划项目单独指标支持,积极开展重点领域技术攻关。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中医药”和“中医药+”,形成更多融入中医药的健康养老、健康旅游、健康家居、健康食品等新业态,推动医、养、文、旅融合发展。

 (四)加速中医药文化基地建设。一方面推进治未病健康工程,加强治未病服务体系建设,提高中医辨证施治和中医特色诊疗水平,开设中医护理门诊,推广中医康复适宜技术,发挥中医药在防治疾病中的独特优势。另一方面,建设县级中药文化宣传科普教育基地,深入开展中医药文化宣传,定期开展形式多样的中医药宣传推广活动,利用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媒体广泛宣传,普及中医养生保健知识和方法,逐步改变群众的就医观念,营造崇尚中医药的浓厚氛围。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