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的要求。现如今,在基层一线,人大代表们坚持勇于实践,在乡村振兴中率先垂范。“今天房屋拆迁和土地复垦工作进展如何,有没有遇见什么困难?拆迁安置协议都签订了吧,对政策有没有不清楚的?”连日来,在黄湾乡蒋集村行蓄洪区房屋拆迁和土地复垦现场,县人大代表、蒋集村党总支部书记殷永正一边询问村干部工作进度,一边看着正在办理手续的群众。
蒋集村村域面积9.8平方公里,下辖27个村民组,1436户,4472人,该村属于淮河行蓄洪区,由于常年行洪需要,村内基础设施破旧,人居环境落后,农户生产生活不便,村民搬迁愿望强烈。淮河行蓄洪区移民迁建工程在该村牵涉面广,涉及问题多。拆迁安置本来就是一个广受关注的社会问题,有的人盼,有的人抵触。尤其是那些祖祖辈辈在村里生活的老人,安土重迁思想重,再加上工程涉及群众的切身利益,工作难度可想而知。工程本是一桩利民的好事,但如何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呢?殷永正认为最关键的还是沟通,毕竟相对于对政策熟知的乡村干部,老百姓对政策总是不甚了解,加上人与亦云,便会产生误导。人大代表作为老百姓的“传声筒”,要主动联系群众、倾听群众诉求、消除老百姓的顾虑,让工程能够顺利进行。于是,殷永正带领村干部通过入户走访、召开村党支部会议,最后决定采取“划片管理,分组服务,入户联系”的方式,发挥干群合力,解决群众在拆迁安置中产生的实际困难。
挨家挨户上门走访,最能考验人的是耐心。殷永正带着村干部一户一户解释着,很多家都是去了好几次才说通。“嘴皮子都快磨破了,辛苦点倒不怕,最怕遇见对政策规定怎么都想不通的。”群众白天不在家,那就晚上去;群众在外打工的,,就通过电话、微信与之联系;对抗拒情绪强烈的,想办法通过他的亲戚、朋友牵线搭桥,争取做到以情动人,以理服人,合理解决群众诉求。作为一名人大代表,殷永正一次次帮助群众解决拆迁纠纷。
“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我是人大代表我带头,行蓄洪区安全建设工程是民生工程,必须全力支持。殷永正作为县人大代表、村党总支部书记,同时也是村民,他带头完成房屋测绘评估和协议签订,带头拆迁房屋。人大代表走在前,群众跟在后,群众对他的做法更是心服口服。“其实一开始我不想搬,毕竟在村里住了几十年,加上老母亲也不想离开,我们一直很犹豫。”村民殷兰昌说,“但后来人家人大代表、村干部都带头搬迁了,他们来到我家,也不说空话,就聊搬迁后:一家人住进‘别墅’,周边有步行街、去县城有公交车,夏天不怕水灾,冬天不怕上冻……我们还能说啥?搬!”在移民迁建中,殷永正带领村干部坚持一碗水端平,一把尺子量到底,把政策公开化,把补偿标准交给群众。不让老实人吃亏,不让“钉子户”得便宜,落实“和谐拆迁”,将操作结果透明化,赢得了群众的信任。现如今,像殷永正这样在工程建设中,发挥榜样示范的人大代表还有很多,如施梅妍、刘泽祥、黄保旭、黄保月……他们都有同一个目的,那就是以身作则,榜样示范,为乡村振兴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2019年4月,黄湾乡探索农村宅基地自愿有偿退出机制。次年1月,确定蒋集村为试点。殷永正带领村干部们又行动起来,先后召开村理事会会议、村民小组会议和村民代表大会,充分征求村民意见,最后,村民同意采取有偿退出和异地置换的方式,进行移民迁建。该村共有517户自愿有偿退出宅基地,345.6亩宅基地交村集体使用,村集体按照每人5000元的标准给予永久放弃宅基地奖励。
“通过自愿有偿退出和异地置换,村里还解决了‘一户多宅’‘超占面积’以及个别非法占用宅基地等历史遗留问题。”殷永正盘点了宅基地制度改革的好处,“结合乡村治理、人居环境整治、行蓄洪区移民迁建等,提高了农民收入、提高了农业生产经营用地规模,也促进了乡村振兴。”
“下一步,我们将对土地计划按照‘一五四’的原则进行集约节约使用,其中10%用于公共配套设施和公用服务设施用地建设,50%由村集体经济组织用于发展农业生产,40%拟用于下一步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交易。乡村振兴路上,希望满满。”殷永正满怀信心地说。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