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代表工作

愿做新农村建设的铺路石

发布时间:2010-01-20 11:42:24 浏览:12305 次
【字体大小:

  走进凤阳县府城镇大王府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经常会在田间地头看到一位黝黑清瘦的年轻人,他就是滁州市第四届人大代表、大学生创业村官时全。2006年7月,时全从安农大毕业后被选聘至大王府村任村委会科技副主任以来,积极带领群众增收致富,在他的带动下,大王府村目前已建起钢管大棚670座,发展大棚蔬菜270余亩,年创效益210万元,仅此一项全村人均增收150元,为当地农民在奔往小康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大王府村位于凤阳县府城镇东南部,全村辖三个自然庄,十个村民组,人口1718人,耕地3669亩。村里农业基础薄弱,种植结构单一,村民收入主要来源于每年两季的稻麦种植。针对村情,时全结合自己所学专长,他想通过发展大棚蔬菜引领村民走上致富路,时全决心首先做给群众看用行动让大家信服。他联合一起创业的四位大学生依靠政府贷款投资20多万元建立了大学生创业示范园,凭着他们所学的技术、勇于吃苦耐劳的精神及带领群众致富的信念,建立起了15亩地26座标准大棚,进行圣女果、西红柿、黄瓜等蔬菜的种植。他们引进新品种,推广新的栽培技术,并广泛开展农业科学试验,在时全的精心研究下,优质小西瓜新品种蜜宝8号选育成功,并通过安徽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现已在全县大面积推广试种,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07年5月,大王府村蔬菜喜获丰收,由于品种好,蔬菜在周边地区供不应求,每亩大棚年收益超过万元。村民们信服了,次年有69户农民报名参加了大棚蔬菜的种植,新增蔬菜种植面积216亩。2009年,已有81户农民参与了进来,蔬菜种植面积达270余亩。
    2007年12月,时全当选为滁州市第四届人大代表,他想,农民选我当代表,体现了农民群众对我的信任,我就更应该为农民着想,积极为群众做实事好事。大棚蔬菜虽得到了初步发展,但时全深知有规模才有效益,资金短缺和信贷难是阻碍农民发展大棚蔬菜的瓶颈,要想带领村民们真正走上富裕路,还要面对现实,不断研究新方法,解决新问题。
    为了解决村民筹资难的问题,他多次与农户进行沟通,并积极向相关部门咨询协调,在充分了解民意和相关政策的基础上,2007年底,他本着“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发起成立了大王府村资金合作社。一方面为解决农户应急资金难筹借的问题,另一方面为村民在信贷部门的贷款提供信用担保。目前合作社已有69户社员筹资了20万元入社,已为社员成功担保贷款16笔,计91万元;先后向社员借出应急资金12笔,计15万元。帮助25户农民扩建了大棚,购买了急需的农用生产资料,有效缓解了农户资金短缺的问题。
    时全发现蔬菜喜获丰收时,有些菜农不是及时收获积极销售,而是等待收购商上门收购,当收购商上门时又相互压价,无序竞争,导致了购货商往往恶意压低价格,蔬菜卖不出理想的价格,看着菜农们付出辛苦得不到应有的回报,时全急在心里。如何将单一农户有序联合起来,实现农户与市场有效对接,一些发达地区农业专业合作社的推广给时全提供了新的思路。2007年底,在他的积极倡导下,大王府村蔬菜专业合作社挂牌成立,时全被菜农一致推选为合作社理事长。合作社成立后,他们认真做好两件事:一是对内挖潜,降低生产成本;二是扩大外联,提高蔬菜价格。同时,为树立品牌,改变过去一家一户分别指导为指定一名专门技术人员统一指导,农户按要求统一育苗、施肥和进行病虫害防治,严禁菜农对蔬菜使用高残留农药,保证蔬菜的品质。去年底,“大王府”牌无公害蔬菜正式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为了将“大王府”牌蔬菜推销出去,时全对市场进行了合理分析,一边主动出击,四处为菜农们联系市场,一边通过电台、报纸、网络等多种媒体宣传报道“大王府”牌蔬菜。近一年来,合作社与省科技学院等单位签订蔬菜供销合同近600吨,使大棚蔬菜户每亩增收1800元。
    时全处处为农民所想,为农民所急,赢得了当地群众对他的更加信任和尊敬,群众有事都主动找他商量,有困难也愿意向他求助;而他也乐此不疲,事事亲历。今年国家出台了有关土地流转的政策,如何使土地利益达到最大化,让农民从土地上获得更多的实惠,时全有了新打算。他说他一直在思考着手成立土地合作社,把农村闲置、分散的土地有效集中起来给大户种植。下一步准备在村里发展果树栽培、水产养殖、食用菌种植等产业,培养二十户专业示范户,实现规模化经营,做大做强村特色产业,将大王府村发展成具有规模效益、特色农业的新农村,并以大王府村为支点,组织带动周边更多的乡村发展现代农业,让更多的农民过上富裕的生活。

     (作者:凤阳县人大常委会办公室  方芳)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